韩、赵、魏三家瓜分魏晋国标志着战国七雄确立格局的,魏国是七国中最先崛起的国家,一路独领风骚,让周边国家尝到了苦楚。然而,魏国强盛的时间十分短暂,而疲软成了他在战国时代的标志。
想弄清楚魏国为什么一直疲软到战国结束,就不得不弄清楚魏国为什么能最先强大起来。魏国的强大归功于这两点:
一、魏国两代君王的不懈努力。
魏文侯参与了三家分晋,率先进行了改革变法、广纳人才。治国方面,他任用李悝进行变法,率先确立了封建制度;军事方面,他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创立魏武卒这一支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任君主的不懈努力,魏国国力空前强大、领先其他国家。
二、魏国人才济济。
魏国初期,魏国汇聚了子夏、段干木、田子方、李悝、翟璜、吴起、西门豹、庞涓等人才,文足以治国、武足以开疆。其他各国光在人才方面就难以同魏国进行匹敌,只能看着魏国率先强大起来。
然而,这样强大的局面只仅仅维持了两代君王,在魏惠王时代就土崩瓦解,之后一直一蹶不振。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地缘政治的天然劣势。
魏国同秦国、赵国、韩国、齐国接壤,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具有天然的劣势,这是魏国无法避免的缺点,也一致困扰它到灭亡。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两任最杰出的君王——魏文侯和魏武侯,都对这个战略劣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与唇亡齿寒的韩、赵两家相煎太急,将经过百年才凝结成铁血友谊的两大盟友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又使得魏国的地缘形势更加恶劣。自此之后,魏国疲于奔命、四处防守,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二、后续君王的昏庸无能。
开国国君魏文侯雄才大略,魏武侯发挥了其父的军事遗产四处出兵,魏惠王之后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皆是昏庸、胆怯之辈,只想着苟且偷生、不知振奋。最典型的,魏安釐王被秦国一吓唬就下令魏军停止救援赵国,才有了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何况是一国之君?最终,魏国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
三、缺失顺畅的人才机制。
虽然魏国在战国前期汇聚了众多人才,但是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才流通体制,不仅压制本国人才,还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如,魏武侯后期将名将白起逼得逃到楚国;商鞅在仕途上看不到希望就投靠了秦国,最终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强;范睢被怀疑偷东西差点死在厕所里,逃到秦国为相,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纵横家张仪四处游说,拆散六国针对秦国的合纵;魏无忌被魏王猜忌,最后声色犬马、掏空身体而死。可以说,魏国的人才机制沉重地打击了本国人才,为秦国贡献了优质的人才,进而为秦国一统天下做出了杰出贡献。
魏国在战国时代实力最是强横,如果当初抑制住自己的扩张冲动,拉上韩、赵两国攻打秦国或者稳住其他诸国全力攻打秦国,从中原混战的泥沼中脱身、一路向西,或许魏国不至于在战国中后期表现得如此不堪。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战略,再加上魏国昏君不断和人才外流,魏国最终丧失了战国初期的先发优势。同时,秦国、赵国、齐国、楚国都开始展开变法、增强国力、奋力追赶,魏国在庞涓败亡后再也没有了翻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