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有多个辉煌时期,唐朝的贞观之治便是其中最为显赫的之一。在这一时期,唐朝国力达到顶峰,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也繁花似锦。然而,这样的盛世并未能持续,唐朝衰落后,后来的几个朝代虽然尝试过一系列治国措施,却始终无法恢复大唐的昔日辉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的末期。到了清朝的最后阶段,国力早已空虚,早年的荣耀已经消逝殆尽,整个王朝的统治也变得岌岌可危。然而,朝廷中的高官们依旧处于麻木状态,无法提出有效的治国之策。底层的官员们也只顾着安于现状,混日子,领着微薄的薪水,度日如年。百姓们看在眼里,心里却没有任何希望,面对朝廷的无所作为,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与腐败的清朝一同灭亡。
清朝的衰败并非偶然,内部的兵力日渐薄弱,甚至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也失去了抵抗的能力。随着清朝对外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自己的领土一点一点地丧失,外敌的侵略变得更加猖狂。然而,清政府并非一味的软弱无能。尤其在当时,中国的新疆和外东北这两块重要的版图早已被俄罗斯掌控。为了保住这块重要的领土,清政府决定与俄国展开殊死搏斗,力图收回新疆。
那么,为什么清朝会为了新疆拼命,而对外东北的丧失却显得相对冷漠呢?历史上,边疆一直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历代帝王深知,若能稳固边疆,不仅能抵御外敌的侵扰,还能确保国内的安宁。因此,无论朝代如何更替,边疆都始终是各朝重要的防线之一。而新疆,恰恰位于这一战略重地。自汉朝起,中央政府就意识到新疆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且早已在此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历代王朝都在这个地方派遣重兵驻守,确保这一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清朝的左宗棠深刻意识到新疆的重要性。他认为,若新疆一旦失守,蒙古必然也会被外敌占领。那时,蒙古的部落分散,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若是敌人控制了这一地带,就会迅速侵蚀整个北方。清朝的兵力已经不足以应对如此巨大的威胁,如果新疆丧失,再加上蒙古的动荡局势,中国的安全将陷入空前的危机。
回顾中国历史的辉煌时期,曾经的国土一度扩展至欧洲腹地,但随着欧洲势力的崛起与我国力量的衰退,失去了许多曾经的疆域。此时的清朝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失去新疆后,将意味着整个西部的防线彻底崩溃。各个要塞几乎已经被列强占领,若新疆也被俄罗斯夺取,清朝的国土将受到空前的威胁,整个帝国将陷入绝境。
考虑到这一系列因素,左宗棠在慈禧太后面前坚决表示,收复新疆刻不容缓。最终,慈禧决定授权左宗棠发动大军,与俄军殊死搏斗,为了保卫这一片重要的领土。此举不仅是为了恢复国土,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决心:即使国力衰弱,依然不会任由列强任意侵略,决不允许他们肆意吞噬我们的土地。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遭重创,国家几乎耗尽了所有力量应对太平天国起义。随着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清朝的国力逐渐崩溃。俄罗斯趁机向中国发起一系列挑战,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进一步蚕食中国的领土。当俄罗斯伸出手触及新疆时,清朝政府意识到,俄罗斯正有意一步步吞并整个中国。即便清朝的实力大不如前,它依然决心抵抗,绝不容许列强在自己的土地上肆意妄为。
因此,慈禧太后最终决定派遣左宗棠率领大军,与俄罗斯展开殊死较量,哪怕最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要让俄罗斯看到中国依然拥有一定的抗争能力。清朝当时的军力虽然无法直接对抗俄国的强大军队,但至少可以给俄罗斯施加压力,迫使其暂时收手,为中国争取更多时间来重整旗鼓,积蓄力量,继续捍卫剩余的领土。因此,收复新疆成为当时清朝政府的首要任务。
然而,与新疆的紧迫性相比,外东北的回归则显得没有那么急迫。当时,清朝虽然也想收复外东北,但经过权衡后,决定先集中力量收复新疆。因为若同时展开两场战斗,清朝恐怕会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最终两者都无法收复。在这样的战略选择下,清朝选择了新疆,毕竟这一地区对于帝国的整体防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