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南宋最后一任丞相——文天祥。
文天祥,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兰台认为,文天祥在为国家、为民族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上,堪称无愧于天下,但唯独对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文天祥未曾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字宋瑞、天祥,号履善,吉州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他是宋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因其忠诚与勇气,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他的一生,注定了与南宋的命运紧紧相连。
文天祥的出生地是今天江西吉安市的青原区富田镇。他出生的家庭,名声显赫,是当时的富贵之家。文天祥的曾祖父虽未曾官职显赫,但其外曾祖父刘泳明却曾担任过大理评事一职。虽然大理评事只不过是正八品的小官,但大理评事负责的工作——审理案件、处理刑名以及解疑释惑——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权力与地位,这也反映了文家非凡的家世与背景。刘泳明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文天祥的曾祖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家的富贵程度。
到了文天祥父亲这一代,文家依旧是当地的富裕之家。尽管文天祥的父亲未曾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但他有着极深的书香气质,被人称为“书痴”。为了满足自己的书法兴趣,他不惜花费巨资购买书籍,甚至连朋友都感叹他是典型的“土豪”。一些朋友写诗笑他:“散尽黄金为买书,时人笑我太疾愚”;“卖尽黄金金只爱书。”文天祥在自传《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中写道,家中珍藏了大量古籍,“先君子嗜书如饴,终日忘饮食,夜里挑灯翻阅,几乎到了忘却天明的程度。”文家藏书丰富,家中书山如海,从古文、历史到天文地理、医卜等书籍一应俱全,这也反映了文家不仅富有,而且极为重视文化的传承。
正因为如此富裕的家庭背景,文天祥在21岁时便考中状元,步入了仕途。可以说,他的书籍藏量与家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日后的成功与志向。
虽然文天祥从小生活在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中,但他依然展现出的是典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子的风范。资料记载,文天祥性格豪爽,生活奢华,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待遇,甚至家中歌舞伎随之而来。他一生娶了欧阳氏为妻,还纳了多名妾,最初是颜氏与黄氏,随后随着仕途步步高升,他又接纳了七个妾,家中歌姬舞姬多达四十七人,典型的阔少爷生活方式。
在他的个人性格上,文天祥往往显得十分注重“体面”,他不仅珍视自己的生命,也对自己重要的人保持着极高的爱护与关怀。然而,正如他为维护自己的底线而无所畏惧,面对他心中的原则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作出决断,哪怕要牺牲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在被元军俘虏后,最初他曾试图通过绝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在几天饥饿之后,当元军准备强迫他进食时,他立即放弃了绝食,因为他认为被强行灌食太过丢面子。对文天祥来说,生死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还是“体面”,而士大夫的风骨和体面才是他最看重的。
尽管如此,文天祥还是表现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不妥协的底线。他为两个弟弟文璧和文璋辩护,认为他们的行为虽然有悖于忠诚,但出于家庭的生存与延续,实属无奈。他写下诗句:“三人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无论如何,他始终未曾违背过他心中的道德底线:忠诚于南宋,绝不效忠元朝。
然而,文天祥的家庭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在元朝攻破南宋后,文天祥的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成了元朝公主府的奴仆。这不仅仅是佣人,而是有着奴隶身份的“附庸”。为了让文天祥投降,忽必烈甚至安排文天祥的两个女儿写信劝说父亲投降,然而,文天祥在收到信后虽然痛哭流涕,但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表示:“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此地,死亦是命,不可更改。”他的坚定立场没有让元朝的威胁动摇。
最终,元朝决定处决文天祥,史书记载,他在临刑时仍显得非常从容,年仅47岁。
文天祥死后,妻子欧阳氏曾在公主府生活,直至年老后才被释放恢复平民身份。文天祥的两个女儿则一直在公主府工作,直至她们去世。文天祥的儿子文升虽继承了文家的名声,但他名义上的母亲和两个姐姐在元朝的身份,却可能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文升在元朝官至奉训大夫,最终以“文庄”之名去世。至于他如何看待自己在元朝的官职与母亲和姐姐的悲惨境遇,史料没有直接记载。然而,文天祥的后代大多是通过文天祥的弟弟文璧所传承,文升的后代逐渐成为今日自称文天祥后人的主要来源。
文天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也是一个家族的宿命。在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他为了忠诚于国家,选择了背离与家人和解的选择,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