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鸿章对俾斯麦戏说自己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一句话让他下不来台
创始人
2025-09-04 19:03:07
0

1896年,李鸿章在忧虑中带着兴奋,乘坐法国邮轮,开始了周游列国。

第一站拜访为沙俄后,第二站便到了德国。

李鸿章在德国最想见到的人,不是德威廉二世,而是号称

铁血宰相的俾斯麦

俾斯麦曾为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和崛起立下了盖世奇功,在德国民众的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就算是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史上,也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但这些不朽的功勋都是在威廉一世时取得的。

威廉二世上台后,俾麦斯因与其政见不同,便毅然决然地辞去了首相的职务,潇潇洒洒地在家浇花弄草,颐养天年。

尽管如此,

拜会俾斯麦

仍然是李鸿章此行的重要目的。

李鸿章多年来代表清廷处理对外事务,更是在军事、洋务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功业,形成了崇高的国际声望。

所以李鸿章总被人称作“

东方俾斯麦

”。

李鸿章心中是十分认同这个说法的。

在李鸿章看来,两个在各自国家立下极大功业的人能够聚在一起讨论富国强兵之道,一定会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场面。

由于事先得知李鸿章要来拜访,俾斯麦以最高的规格来招待这位来自东方的贵客。

他穿上了盛装,戴上了前德皇威廉一世亲自赐予他的冠冕,佩戴上了一枚象征他的功勋的硕大的十字勋章,当然,丰盛的酒宴更是必不可少的。

据说,汉堡的民众为了争相一睹传说中的李中堂,便集中在俾斯麦门外的大街上等候,场面一点也不逊于当代巨星被粉丝追逐的场面。

东西方两大巨头终于会面了,可是,二人第一次交锋,李鸿章就被俾斯麦来了个下马威。

落座之后,为了迅速拉进二人之间的关系,李鸿章戏称自己被人称作“东方的俾斯麦”。

俾斯麦则倨傲地说:“

在这里,可没人把我比作是西方的李鸿章。

强者交手,一出手,便可知高低强弱。

李鸿章以“东方的俾斯麦”的称呼为荣,但是俾斯麦却是不屑与李鸿章作比较的。

背靠、效忠的国家国力强弱不同,决定了二人取得的功业是不对等的,李鸿章显然是底气不足的。

俾斯麦不客气的回答让李鸿章相当下不来台,为了挽回刚才丢掉的面子,二人开始了第二次交锋。

李鸿章跟俾斯麦大讲他当年是如何以铁血手段镇杀太平军和捻军的。

李鸿章以一介文人,却以军功在晚清朝廷中驰骋几十年,这一点李鸿章是非常骄傲的。

谁知俾斯麦接下来的话让李鸿章更是下不来台,他毫不客气地对李鸿章说:“

我们西方人从来不把屠杀同胞的人当作英雄。

这一次,李鸿章更加尴尬:

他一生引以为傲的两大功勋在西方人眼里竟然是如此不堪,不被人当作是功劳反被人当作是罪恶。

不过,李鸿章不愧是跟洋人打惯了交道,这样尴尬难堪的他不知道了遇到了多少次。

李鸿章很快就调整好了情绪,静下心来,抛开了国人喜欢的寒暄、拉关系,抛开了弯弯绕绕,直接开始自己此行的重要目的——

向俾斯麦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李鸿章向俾斯麦请教了三个问题,个人以为,这三个问题于国于私,不能说没有丝毫用处,只能说用处不大。

第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才能使国家走向富强。

俾斯麦是这么回答的:

我对于贵国的情况没有多少了解和研究,所以不能给出你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一定要做到一点,那就是上下一心。

对这一点,李鸿章深以为然,因为他也是有着切身体验的,只有君臣一心才能把事业干好。

慈禧太后作为清廷的实力掌权者,是相当信任和依靠李鸿章这个肱骨之臣,就连这一次欧美之行,也是慈禧太后一力促成的。

第二个重大问题——假如朝廷中有人扯我的后腿,我该怎么办?

李鸿章所说的这个扯后腿的人指的是翁同龢等中枢大臣。

俾斯麦的回答是:

你作为方面大臣,不能总是与朝廷相争;如果总是不能如意,那就要么服从朝廷,要么对朝廷直言相谏。

很明显,俾斯麦会错了意,他认为李鸿章说的朝廷中人是指皇帝或太后。

李鸿章当然并不满意这个答案。

第三个重大问题——如何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俾斯麦就是以军功见长,他对这个兴趣很感兴趣,但是他的答案却没有考虑到清廷的国情和疆域面积。

他回答到:

军队是一个国家立国的根本,因此必须要编练一支强大的军队;

要想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必须选用一批年轻力壮、军事过硬的人才,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

一个国家不须保留太多军队,只要编练一支五万人规模的军队就足够了,但是不要把他们分散开来,在保守好要塞的情况下,哪儿有战况就把他们派到哪儿去。

这个答案显然是建立在德国的国情之上的,所以也没有让李鸿章满意。

三个问题,可以说李鸿章求教了个寂寞。

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清廷确实是到了积重难返、内忧外患的地步。

不管李鸿章等人怎么努力,也只不过是延缓清廷的灭亡而已。

最后,二人会晤即将结束,俾斯麦听说李鸿章的书法超绝,他便请李鸿章在告辞之前留下了墨宝。

二人还进行了历史性的合影,登上了当时的各国报纸,掀起了一波热烈的讨论。

拜会俾斯麦是李鸿章德国之行的压轴戏,离开了汉堡,他转赴其他国家,继续他的欧洲之行。

李鸿章与俾斯麦的这次会晤,大概也就是让两个国家的传奇人物碰了个面。

李鸿章兴致盎然而来,满怀落寞而去,他并没有从俾斯麦这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而任何人也不可能给李鸿章一个满意的答案。

救国救民,还是要看历史的车轮如何向前推进;自上而下,仍然保留一个腐朽的王朝,自然是与李鸿章的期许背道而驰的。

对此,你怎么看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46年3月17日下午,南京附近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划破了宁静。原来是一架从青岛起飞的飞机,正准备在...
甲骨文出土,揭开姬与姜二字初始... 1938年,书法家程潜在黄帝陵题词,第一次将黄帝定位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四十年后的1980年,...
原创 韩... 韩剧《太阳的后裔》中,男主角身穿军装、英姿勃发,犹如时尚模特,而非普通军人。韩国人对自己的军队,常常...
原创 他...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十六国时期,慕容恪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被誉为当时的第一名将。凭借一己...
复旦大学以“一源六馆”新格局面... 以“一源六馆”新格局面向社会公众 呈现百廿办学历史及精神 日月复光华“复旦源”活化焕新 在复旦大学建...
原创 6... 提到皮定均,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从放牛娃成长为虎将的传奇人物。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使得他屡次在生...
原创 日... 日本人对血统的执着与偏执,远超大多数人的认知。无论是天皇自诩的“天照直系血脉万世一系”,还是那句常听...
原创 老... 前言:在老挝,有一位名叫爱新觉罗·毓昊的华人部长,他追溯至清朝皇帝的血脉。那么,他是如何走上这条与众...
山东多地博物馆打破“玻璃柜+讲... “陶盘上共有21个人物,分为乐工、观赏者、表演者三组。中间的表演者栩栩如生,有的舞动长袖,有的表演杂...
行走拉美手记|在墨西哥历史博物... 新华社墨西哥城5月18日电 行走拉美手记|在墨西哥历史博物馆中感知转型中的文明温度 新华社记者翟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