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元月初一,赵匡胤在北汉与契丹联兵进攻边境之际,借机黄袍加身,正式建立了北宋王朝。赵匡胤不仅是一位宽厚仁爱的皇帝,他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崇文人政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治时代。他秉持“文以靖国”的理念,实施“右文抑武”的国策,推崇孔子,尊儒兴学,改革科举制度,创设殿试,并为官员提供丰厚的俸禄,以此来鼓励廉洁的政治风气。赵匡胤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得宋代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尤其是宋词文化,达到了巅峰。后代的人们无不羡慕向往宋朝作为“文人的乐园”的辉煌。
赵匡胤登基后的第八年,一天,他在翻阅宰相赵普带来的新科进士名单时,突然看到了陶邴这个名字,眉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他随即问道:“这个陶邴是翰林学士陶谷的儿子吗?”得到确认的答复后,赵匡胤继续追问道:“那么主考官是谁?”赵普答道:“是陶谷。”
赵匡胤的脸色立刻变得阴沉。他心中不禁暗自愤怒,自己的儿子参加考试,作为父亲的竟然没有主动回避,岂不是让人怀疑科举的公正性?赵普见状,连忙解释道,陶谷曾提出过回避,但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代替他,而且他们父子均为严守规矩之人,所以最终未作更换。
赵匡胤对于这个解释并不满意,怒火中烧,认为此事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可能动摇朝廷的威信。他严厉斥责赵普,并当即下达圣旨:所有官二代参加科举时,必须加设一道复试,只有通过复试,才能予以录取。
皇帝的命令犹如铁板钉钉,从此以后,宋朝在科举选拔人才时,官宦子弟无一例外都必须往后排,形成了官宦子弟礼让平民子弟的风气。
宰相范质的侄子范杲,虽然饱读诗书、才学出众,完全有能力争夺状元,但他为了避免给叔叔带来麻烦,主动放弃了参加殿试,避开了这个潜在的困境,这一举动被传为佳话。之后,范杲被任命为太庙斋郎,随后历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最后出任史馆,参与修订《宋太祖实录》。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句诗道出了糊名制度的公正性,意味着在科举考试中,真正的公正得以保障,贫寒子弟若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一做法也广泛得到了民间的认可。
让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成功案例。
张雍,曾一度过着流离失所、乞讨度日的生活,但在太祖开宝六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他始终勤勤恳恳、务实节俭,最终在真宗时期,担任了财政大臣,并曾任开封知府,最后以尚书右丞的身份光荣退休。
杜衍,少年时困窘潦倒,四处漂泊,直到真宗年间才考中进士,凭借才华在仁宗朝成就了宰相的地位。
陈升之,年轻时家境贫困,但他凭借勤学苦读,在仁宗时期考中进士,神宗时期,晋升为宰相。
谢深甫,出生寒微,父亲早逝,生活困顿,但他始终未曾放弃学业,在孝宗时期成功中举,宁宗时期更晋升为宰相。
范仲淹,自幼孤苦无依,家境贫寒,但他在成年后考中进士,最终官至参知政事。
欧阳修,四岁丧父,靠自己的努力考取进士,并最终官至参知政事。
王淑,原为汪激的书童,和主人一同参加科举,并同科及第,排名更在苏轼、曾巩之上。
这些成功的例子都体现了“取士不问出身”和“寒门出贵子”的历史主题。
在两宋时期,官办学校与书院对贫困的学子提供了一定的资助。北宋甚至设立了“公券”制度,为远道而来的考生提供免费食宿。此外,学子们还可以通过家族义庄和民间义学等途径获得资助。
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录了进士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417人来自贫民家庭,官僚家庭出身的仅有184人,不足一半。
数据显示,在两宋共计320年的时间里,共有超过11万名学子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数字是唐代与五代时期登科人数的十倍以上。北宋的考生人数约为61000人,远远超过之后的元明清各代。
《宋史》记载,在北宋,1533名传世的进士中,有55.12%来自平民家庭;在一至三品的官员中,来自平民家庭的占比约为53.67%,到北宋末期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64.44%。
而在《唐书》中,830名进士中,有71%来自望族和公卿之家,小姓出身者仅占13.1%,寒门子弟仅有15.9%。由此可见,唐代寒门出贵子的难度。
宋朝是一个开放且注重平民社会流动性的时代,寒门子弟凭借自己的努力有机会改变命运。宋朝尤其重视并厚待读书人,鼓励全社会勤奋向学,这不仅使得读书人成为朝廷的重要支柱,也让他们通过个人奋斗回报国家,改变了命运。科举制度为平民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成为了社会公正的象征,也造福了整个社会。
因此,宋代被誉为“家家崇文、人人有机会”的时代。寒门出贵子的现象更是成就了一个社会的繁荣和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