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代“寒门出贵子”何以蔚然成风?
创始人
2025-09-04 19:02:51
0

公元960年元月初一,赵匡胤在北汉与契丹联兵进攻边境之际,借机黄袍加身,正式建立了北宋王朝。赵匡胤不仅是一位宽厚仁爱的皇帝,他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崇文人政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治时代。他秉持“文以靖国”的理念,实施“右文抑武”的国策,推崇孔子,尊儒兴学,改革科举制度,创设殿试,并为官员提供丰厚的俸禄,以此来鼓励廉洁的政治风气。赵匡胤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得宋代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尤其是宋词文化,达到了巅峰。后代的人们无不羡慕向往宋朝作为“文人的乐园”的辉煌。

赵匡胤登基后的第八年,一天,他在翻阅宰相赵普带来的新科进士名单时,突然看到了陶邴这个名字,眉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他随即问道:“这个陶邴是翰林学士陶谷的儿子吗?”得到确认的答复后,赵匡胤继续追问道:“那么主考官是谁?”赵普答道:“是陶谷。”

赵匡胤的脸色立刻变得阴沉。他心中不禁暗自愤怒,自己的儿子参加考试,作为父亲的竟然没有主动回避,岂不是让人怀疑科举的公正性?赵普见状,连忙解释道,陶谷曾提出过回避,但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代替他,而且他们父子均为严守规矩之人,所以最终未作更换。

赵匡胤对于这个解释并不满意,怒火中烧,认为此事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可能动摇朝廷的威信。他严厉斥责赵普,并当即下达圣旨:所有官二代参加科举时,必须加设一道复试,只有通过复试,才能予以录取。

皇帝的命令犹如铁板钉钉,从此以后,宋朝在科举选拔人才时,官宦子弟无一例外都必须往后排,形成了官宦子弟礼让平民子弟的风气。

宰相范质的侄子范杲,虽然饱读诗书、才学出众,完全有能力争夺状元,但他为了避免给叔叔带来麻烦,主动放弃了参加殿试,避开了这个潜在的困境,这一举动被传为佳话。之后,范杲被任命为太庙斋郎,随后历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最后出任史馆,参与修订《宋太祖实录》。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句诗道出了糊名制度的公正性,意味着在科举考试中,真正的公正得以保障,贫寒子弟若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一做法也广泛得到了民间的认可。

让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成功案例。

张雍,曾一度过着流离失所、乞讨度日的生活,但在太祖开宝六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他始终勤勤恳恳、务实节俭,最终在真宗时期,担任了财政大臣,并曾任开封知府,最后以尚书右丞的身份光荣退休。

杜衍,少年时困窘潦倒,四处漂泊,直到真宗年间才考中进士,凭借才华在仁宗朝成就了宰相的地位。

陈升之,年轻时家境贫困,但他凭借勤学苦读,在仁宗时期考中进士,神宗时期,晋升为宰相。

谢深甫,出生寒微,父亲早逝,生活困顿,但他始终未曾放弃学业,在孝宗时期成功中举,宁宗时期更晋升为宰相。

范仲淹,自幼孤苦无依,家境贫寒,但他在成年后考中进士,最终官至参知政事。

欧阳修,四岁丧父,靠自己的努力考取进士,并最终官至参知政事。

王淑,原为汪激的书童,和主人一同参加科举,并同科及第,排名更在苏轼、曾巩之上。

这些成功的例子都体现了“取士不问出身”和“寒门出贵子”的历史主题。

在两宋时期,官办学校与书院对贫困的学子提供了一定的资助。北宋甚至设立了“公券”制度,为远道而来的考生提供免费食宿。此外,学子们还可以通过家族义庄和民间义学等途径获得资助。

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录了进士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417人来自贫民家庭,官僚家庭出身的仅有184人,不足一半。

数据显示,在两宋共计320年的时间里,共有超过11万名学子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数字是唐代与五代时期登科人数的十倍以上。北宋的考生人数约为61000人,远远超过之后的元明清各代。

《宋史》记载,在北宋,1533名传世的进士中,有55.12%来自平民家庭;在一至三品的官员中,来自平民家庭的占比约为53.67%,到北宋末期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64.44%。

而在《唐书》中,830名进士中,有71%来自望族和公卿之家,小姓出身者仅占13.1%,寒门子弟仅有15.9%。由此可见,唐代寒门出贵子的难度。

宋朝是一个开放且注重平民社会流动性的时代,寒门子弟凭借自己的努力有机会改变命运。宋朝尤其重视并厚待读书人,鼓励全社会勤奋向学,这不仅使得读书人成为朝廷的重要支柱,也让他们通过个人奋斗回报国家,改变了命运。科举制度为平民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成为了社会公正的象征,也造福了整个社会。

因此,宋代被誉为“家家崇文、人人有机会”的时代。寒门出贵子的现象更是成就了一个社会的繁荣和兴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习手记|这里有我们的昨天今天...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如今,回望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公开活动...
原创 清... 清代是少数民族掌权的时期,因此其朝廷和官员的称谓自然带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从中央到地方,官职名称繁...
情境剧《国宝辽宁》 让文物从展... 由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辽宁省博物馆联合打造的情境剧《国宝辽宁》于18日晚在辽宁大剧院迎来首演...
原创 清... 百余年前,照相术从西方传入中国,带来了对现实的全新记录方式。镜头的背后,是这个古老国度经历剧变的印记...
原创 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山东六国被秦国所灭,六国自身也应为其命运承担相当大的责任。回望战国...
原创 舜... 舜摄政期间,天下有“四大罪人”,分别是共工、驩兜、三苗与鲧。舜对这四个罪族进行了流放和迁徙,但唯独对...
走进文化芯片,看历史和文物“活...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韶关市博物馆、韶州历史...
原创 清... “文正”是一个极为尊贵的谥号,在清朝历史中,仅有八位大臣获得过这个荣誉。无论是作为国家重臣,还是帝王...
原创 日... 日本人为什么不怕有假币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日币的制作极难被伪造,二是日本人的诚信。 日元属于合成纸...
学者马攸宁携《楼兰六百年》莅津... 王昌龄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楼兰,古代诗人投笔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