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统治者们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许多人认为,清朝晚期,国家签署了大量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国家陷入了最黑暗的时期,清朝的统治者也应为此承担责任。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的皇帝相比,清朝的统治者已经尽力而为,只是时代变迁,清朝未能及时做出调整,最终沦为历史的牺牲品。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始终无法达成共识。然而,当谈到清朝最令人反感的统治者时,大多数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慈禧。回顾她的一生,除了祸国殃民、卖国求荣,她似乎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对国家有益的事。
尤其是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第一次拜见慈禧时,他并未对慈禧产生任何好感。当李鸿章回家与儿子交谈时,他用八个字总结了慈禧,至今这八个字仍被广为传颂。那么,这八个字到底是怎样的呢?
1861年12月2日,慈禧通过辛酉政变设计抓捕了顾命八大臣,成功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此后,慈禧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重臣,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等起义,缓解了清朝的政权危机。与此同时,慈禧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发展方针,重用了洋务派,国家的外交地位没有受到太大损害,军事和工商业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个时期,慈禧确实对清朝甚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随着1883-1885年中法战争的爆发,尽管清军屡次失利,慈禧依然选择低声下气地请和,让法国从中获得了不少侵略利益。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坚持主战立场,并且明确“不准有示弱之语”。然而,当有人提议将部分资金从颐和园工程转用于军费时,慈禧却冷冷回应:“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前线士兵缺乏粮草和炮弹,而后方的慈禧却依旧过着奢华的生活。士兵们万万没想到,本应用于购买炮弹的军费竟然被挪作庆祝慈禧生日的开销。最终,尽管在战败后,慈禧在朝廷和民间压力下缩减了六十大寿的奢华庆典,但紫禁城内的宁寿宫依然灯火通明。此时的慈禧依旧没有任何悔意,反而继续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更为严重的是,甲午战争结束后,列强纷纷开始新一轮的瓜分中国,慈禧在掌握了军权和政权后,竟公开对外宣称:“以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当国家的实际领导者如此软弱无能时,国家的灭亡几乎是注定的。
那么,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初见慈禧时的印象究竟如何呢?事实上,李鸿章在参拜慈禧并回家后,对儿子说了八个字:“似有韬略,或无大才。”如今看来,这八个字的评价极具深意,堪称经典。
李鸿章所说的“韬略”,实际上是指慈禧在争权夺利上的某种“天赋”。在咸丰帝时期,慈禧通过种种手段接近皇帝,并最终为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那时,慈禧心思深沉,目标明确,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在咸丰帝去世后,载淳即位,而当时他只有六岁,历史上著名的“垂帘听政”便由此而生。此后,慈禧与顾命八大臣争权,利用朝廷的权力空隙,成功将国家的实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与八大臣的争斗胜利后,又与同治帝、洋务派、主战派等多方势力进行斗争,屡屡获胜。然而,这些胜利的代价却是清朝乃至中国的严重衰退。
举个简单的例子,清朝原本有足够的机会在甲午战争中战胜日本,可因慈禧的错误决策,最终导致失败。很多人或许认为那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开始崛起,但在清朝的庞大实力面前,日本的崛起仍显得微不足道。无论如何,历史的结局已经无法改变。李鸿章所言的“韬略”,其实是指慈禧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屡屡获胜,而“无大才”则正好揭示了她在国家利益面前的软弱、昏庸与无能。这八字评价,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慈禧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