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烛光——追忆邯郸棉三老厂长张德明同志
赵金海
阅读提示: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
2021年7月初,刚刚迎来“七一”党庆的时刻,邯郸联纺路上一块新竖立的牌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邯郸棉三纺织工业遗址”。这座坐落于邯郸的工业遗址,是昔日邯郸纺织工人奋斗精神的见证,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邯郸纺织工业为国家经济贡献了无可替代的力量。邯郸的棉三厂则是这一历史贡献的重要代表之一。至今,棉三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棉三厂的老办公楼依然伫立,象征着工人们曾经的努力与奋斗,而刻着“严细高效,求实创新”八个字的铭文,至今依然闪耀光辉。厂区内,欧洲风格的大型职工文体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以及职工医院、食堂、单身宿舍等设施完好无损,尤其是那座温暖心窝的“母子楼”依然在使用。这些建筑和设施无不象征着棉三厂曾经的辉煌,它们如同一座座丰碑,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工人的拼搏和贡献。
棉三曾是邯郸乃至全国纺织工业的佼佼者,其所留下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一代棉三人不懈奋斗的成果。这其中,张德明老厂长,作为这一精神与财富的象征,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张德明(1931—2015),曾在1977年到1988年担任邯郸棉三厂厂长,并且是中国纺织工业部首届优秀企业家及河北省首届优秀企业家。他的事迹被收入由中宣部和国务院联合编纂的《企事业改革家列传》中。2021年10月22日,恰逢张德明诞辰90周年,棉三厂的部分干部职工代表再次回到了这个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回顾着过往的艰辛与辉煌,缅怀这位伟大的厂长,学习他的品格和精神。
挑重担,棉三解困
邯郸棉三于1956年建厂,1959年开始投产,然而技术装备的落后和管理上的不足让它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经历了多次停产和复工。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工厂的生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到1977年时,棉三的产品质量也不尽人意——当年棉布的下机一等品率仅为38.04%。
在这样的困境中,张德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1977年,经过邯郸市委和纺织局党委的批准,张德明被任命为棉三厂党委副书记,全面负责厂务工作,并于1980年升任厂长。在他的领导下,棉三经历了转型与重生。尤其在市领导岳岐峰的支持下,张德明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厂长负责制、管理机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四项核心改革,帮助企业逐渐摆脱困境。
勇改革,求实创新
在张德明的领导下,棉三的改革不仅在管理上发生了根本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张德明一直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和产品的质量。因此,他大力推动设备的技术改造,并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逐步提升了棉三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水平。1978年到1988年,棉三对13个工序、50多类机种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设备新度系数达到了78.54%。这一系列改造不仅使棉三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也奠定了它在全国纺织行业的领先地位。
张德明强调“严细高效,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充分利用棉三人的智慧与力量,创造了“一个厂一年挣回一个厂”的奇迹。这一精神,至今依然深深地刻在每一位棉三人的心中。
靠质量抢占高端市场
作为一位卓越的企业家,张德明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在他的带领下,棉三工厂制定了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每个环节都受到严格把控。特别是在面临产品质量问题时,张德明毫不妥协,严厉批评责任人,确保了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通过这样的严格管理,棉三逐步成为国内少数能够生产国际高端产品的纺织企业之一。
重教育,培育“工匠”精神
张德明深知,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他带领棉三制定了详细的教育培训规划,打造了一流的职工教育体系,提供各类培训和进修机会,不断提升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于一线工人,张德明更是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减负荷,创一流企业
张德明提出“工作满负荷,生活减负荷”的原则,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改善了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在住房问题上,棉三为职工建起了大量的家属楼,让每一位工人都能够住得舒适,拥有稳定的生活。这不仅提升了职工的幸福感,也增强了他们的工作动力。
总之,张德明的领导不仅让棉三克服了重重困难,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棉三的成功,离不开他那种“敢为人先,锐意改革”的精神,以及他对员工的关怀与责任感。在今天的棉三人心中,张德明的名字和他所代表的棉三精神,依然如烛光般长明,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