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1:中国的省份划分,常常蕴藏着历史的智慧、经验和政治策略。例如,“河南省”按理说应该位于黄河以南,但其实有一些地区处在黄河以北,包括焦作、济源、新乡、安阳、濮阳和鹤壁。为什么会这样?其中一个原因是防止地方割据。如果军阀割据黄河两岸,在黄河边设立重兵防守,那么皇帝派遣军队时就必须面对跨越黄河这一天然障碍,进行艰难的登陆作战,古代条件下这非常困难。因此,为了避免黄河成为分裂的边界,几座黄河以北的城市被划入河南省,减少了地方分裂的风险。若河南的军阀想要反叛,黄河将河南分隔成两部分,削弱了叛军的力量;如果邻省起义,政府军可以从河南横渡黄河,绕过敌军进行平定。这种边界划分的策略也在长江沿线得到体现,长江流经的多个省份也因此形成了天然的分隔线,这背后藏着复杂的政治智慧。这些历史划分方式,启示我们政治决策不仅需要眼光,还需要深刻的技术性与专业性。
规律2: 古代中国有技术,却没有现代科学。中国古代的技术具有实用性,关注的是“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例如,中国古人已经掌握了火药的制造方法,但他们并未深入探讨火药为何会爆炸,甚至缺乏对这一现象的兴趣。与之对比,西方人对事物的本质和原因充满了好奇心,因此逐步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的知识体系差距。为何中国古人对这类问题不感兴趣,西方人却深入探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规律3: 由于缺乏科学思维,中国古代的技术难以取得突破。正如古语所说:“道之不备,器则奈何?”这句话意思是,中国古代若没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基础,技术就难以得到大的发展。没有一整套科学体系的支撑,技术进步的速度必然受到制约。
规律4: “得民心者得天下”和“得天下者得民心”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得民心者自然能够稳定政权,但如果一方已掌握天下的权力,只要能够掌控是非对错的判定权,也能赢得民心。
规律5: 历史上一个明显且不可避免的规律就是全球化的趋势。最终,世界将逐渐趋于统一,国界变得模糊,语言趋同,甚至可能形成“世界政府”。这一进程虽然漫长并充满波折,但它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简言之,分散的文明体系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和利益。虽然这一过程遥不可及,但它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规律6: 人类的本质仍然是兽性。因此,未经约束的权力往往容易被滥用。不同的人在权力滥用上的程度不同,但这一规律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一再被历史所验证,因此不必对此怀疑。
规律7: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重大利益冲突面前,压力才能迫使各方做出让步。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期望他人理性沟通往往是不现实的。
规律8: 阅读历史最好的方式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历史人物的处境,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人物,在那个时代,我会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
规律9: 古代中国的外贸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许多中东地区的瓜果因此传入中国,带有“胡”字的名称,如胡萝卜、胡椒、胡桃等。后来,随着欧洲人开辟海上航道,外贸逐渐“海洋化”,从欧洲带来的瓜果则多带“洋”字,如洋葱、洋芋、西洋菜等。
规律10: 丝绸之路为何会衰退?原因有多个,首先气候变化导致西域沙漠化,环境恶化使得陆路运输成本增加;其次,中国东南沿海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更适合通过海路运输,省时省力;再者,海路运输比陆路更为便捷和低成本。例如,两饼普洱茶,通过泉州港口运输到法国,售价为100法郎;但通过丝绸之路经过西安、河西走廊、中东等地,再运到法国,售价要达到200法郎,这样价格就失去竞争力,丝绸之路的衰落因此不可避免。
规律11: 从历史角度看,国家落后的原因往往与制度和思想的落后有关。制度落后会影响人的思想,而思想的落后也会导致制度的滞后。人和制度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很多问题并非单一的“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交织的结果。
规律12: 历史上,北方势力通常能击败南方势力,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北亚大草原盛产优质战马(如蒙古马),而汉地的农耕区却无法提供优秀的战马。骑兵部队的强弱,决定了战斗力的高低,而优质战马是优质骑兵的基石。
规律13: 朱元璋的北伐成功是历史中的例外。元朝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开辟了大量养马场,培养了先进的马种和育马技术。通过这些马场,汉人也学到了高质量骑兵的养成方法。最终,农民起义军利用这一基础,建立了与蒙古骑兵匹敌的强大骑兵部队,为朱元璋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规律14: “国运”是否存在?答案是:它既存在也不存在。从科学角度来看,国运就是不确定事件的概率,是客观存在的。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宇宙中存在任何国家运气的预设。因此,国运的概念既能从概率学角度成立,也无法从实际证据上找到支撑。
规律15: 许多游牧民族南侵并非源于恶意或复仇,而是因为气候寒冷、草原环境恶化导致牲畜减少,生存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向南侵犯、掠夺财富和土地。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反映了人类生存条件对民族迁徙和战争的影响。
规律16: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一原则可以解释满清的历史。满清入关后,通过汉族士人的努力将其行为正当化,成为合法统治者。如果满清未能成功,就会被历史视作一群野蛮的土匪。历史的评判标准往往是赢家定义的。
规律17: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是,国家的兴盛往往依赖于对百姓的压榨,比如大规模的征战、建设以及官僚系统的庞大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而当国家灭亡,百姓同样成为受害者,面临兵匪的掠夺和资源的抢夺。因此,无论王朝兴衰,百姓始终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规律18: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意味着人性是不变的。清朝的贪官明知明朝的腐败带来了可怕后果,但仍然贪污腐败,因为人性有侥幸心理,这让历史不断重演相似的情景。
规律19: 忽必烈为何不直接杀死文天祥,而是要劝降?这是因为文天祥对元朝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如果他投降,元朝可以获得宝贵情报,文天祥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威望帮助元朝说服南宋的其他力量投降。历史上,抓住有价值的人物往往比直接杀死他们更能达到长期的战略目标。
规律2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揭示了东亚民族的矛盾。汉人生活在优质的农耕土地上,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但也逐渐丧失了战斗精神和强硬的武士文化。这使得他们无法应对北方寒冷民族的南侵,最终导致了数次民族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