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龙之变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韦后和梁王武三思独揽大权,欲除掉太子李重俊,李重俊得知消息后,气愤不已,心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掉韦后和武三思,逼李显退位。
李重俊率羽林大将军李多祚(zuò)和三百余名羽林军起事,他们先于梁王府上将武三思和十余名随从杀死,又派两名将领率兵将宫城各个大门守住,接着向皇宫内杀去。
面对亲儿子的逼宫,唐中宗李显气得破口大骂,但事出紧急,也只得连忙带着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跑路,在跑到玄武门的时候,左羽林将军刘仁景带着百余名兵马终于赶到,连忙列队守住了玄武门。
李重俊和李多祚追至楼下,与楼上的李显对峙起来,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领兵向楼上冲去。
李显向左右高呼:“谁去把他给我灭了?”但大家慑于野呼利的威名,没有一个人敢于出声向前。
正在危急时刻,一个平时无人注意的太监杨思勖(xù)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对李显说道:“宫闱令杨思勖请战。”
杨思勖拿着刀走下门楼,野呼利见是一名太监,轻蔑的挥刀迎了上去,却不料仅仅一个回合,杨思勖便将野呼利砍翻在地,顿时将现场给控制住了。
李显见此,立刻对着军兵大声喊道:“你们都是我的护卫,为什么要跟着他们犯上作乱?只要你们投降,朕一概不予追究,如果谁能把李多祚杀了,我给他富贵!”
大部分羽林军士兵当场倒戈,斩杀了李多祚等多名将领,李重俊见大势已去,带着一百多人逃到了终南山,他本来想去突厥,下面的人却再不也愿意追随他了,最终将其杀害。
轰轰烈烈的“景龙之变”就此落幕,杨思勖护驾有功,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官至从三品,这个官职距离唐太宗李世民立下的宦官品级不可以超过三品的规定只有一步之遥。
其后不久,韦后毒杀李显,杨思勖因此投靠了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成了李隆基最锋利的一把刀,对内,助李隆基诛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外对,四处征战,平息叛乱。
二、平叛立功
722年,安南(今越南)首领梅玄成叛变,自称“黑帝”,聚众四十余万四处攻城掠地,李隆基得知后当堂震怒,然而大敌当前,满朝文武却无一人敢于应战,原因无它,当时的安南多为蛮荒之地,不仅天气闷热多瘴气,也有非常多的蛇鼠蚊虫,去那里平叛摆明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
在众人沉默之中又是杨思勖站了出来,李隆基欣慰异常,问杨思勖要多少兵马,杨思勖说只需一支禁军即可。
原来杨思勖早有打算,他准备在邻近安南的岭南地区招兵,毕竟只有当地人适应和熟悉当地环境,只需稍加训练,便能收到奇效。杨思勖到了岭南后,征招了十余万人,和安南都护府的大都护光楚客一起专走僻静之处,随走随开道,带着大军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了梅玄成面前,梅玄成惊慌失措,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束手就擒,其余人等皆四散而逃。
杨思勖并没有放过他们,亲率大军杀入逃散的人群中,一时死伤遍野、血流成河,投降的梅玄成也被斩首示众,杨思勖风卷残云的就将叛军消灭殆尽。
724年,五溪蛮首领覃行章叛乱,杨思勖奉命前往讨伐,最终将覃行章生擒,斩杀叛军三万多人。经此一战,杨思勖被升为辅国大将军,官至二品,并在当年东封泰山时,又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虢国公,一时尊荣无二。
为了限制宦官权势,早在唐太宗李世民时就有规定,宦官品级不可以超过三品,但为了杨思勖,李隆基不惜违背祖制,对杨思勖进行了破格封赏,一方面可见杨思勖居功之伟,也足见李隆基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其后,杨思勖又连续征讨邕州梁大海、泷州陈行范等,皆大胜而归,成了李隆基最为倚重的得力干将。
三、生性残暴
杨思勖本姓苏,是岭南某部落首领之子,在他六岁时,部落被唐所灭,杨思勖因年幼而逃过一劫,被净身入宫中成了一名小太监,后被一杨姓宦官收养,从此改姓为杨。
由部落王子到入京事仇,加之小小年纪就被净身,杨思勖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岁月,也许正是那些经历,或者是心中隐藏着的仇恨,让他的心理产生了扭曲,造就了他生性残暴的一面。
每次平乱,他对俘虏都是残忍之极,不仅要屠虐一尽,还经常施以各种酷刑,即使面对犯错的自己人也能痛下杀手。有一名叫朱仙童的内给事在出使幽州的时候,收受了刺史的好处,唐玄宗命杨思勖将朱仙童处斩,杨思勖自作主张,对朱仙童处以了难以描述的极刑,受尽折磨而死。
正因为杨思勖的残暴,以至于部将见到他时全都不敢抬头看。
杨思勖虽然只是一名太监,却英勇善战,一生南征北讨,战功赫赫,虽自己的部落被唐所灭,却又忠义无比,对李隆基一直都尽心守护,忠心耿耿,为稳固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说其为唐时宦官第一人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