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日本的裕仁天皇去世。这位在位长达62年的天皇,他的葬礼充满了争议和矛盾,和他一生的经历一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裕仁去世后,日本媒体对其生前的贡献进行大肆宣扬,然而这种将一个“凶手”美化的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中韩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感。日本媒体和政治人物丝毫没有顾及那些受害国家的感受,甚至试图完全撇清裕仁天皇的责任。这种做法让中国人民感到愤怒,难以接受。
尽管中国遵循国际惯例派遣代表参加裕仁天皇的葬礼,但中国代表却在现场留下了“正视历史”四个字,明确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态度。这四个字传递了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坚定立场。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客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一再为裕仁开脱呢?中国代表留下的“正视历史”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万世一系的皇族政治
日本政客为裕仁辩解,不仅是为了为他本人洗脱责任,更是为了为整个日本洗清战争罪行。二战结束后,裕仁被列为战犯,但由于美国的政治利益,裕仁被保留为日本的天皇,成为美国在日本的代理人,逃避了审判,之后也引发了对裕仁的第一次翻案风潮。
美国之所以选择裕仁天皇作为代理人,与日本独特的皇族政治和深厚的鬼神文化密切相关。在明治维新之前,政权主要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虽然天皇在名义上是国家的象征,但实际上并没有实权。然而,明治维新后,天皇的权力逐渐加强,幕府将军的统治被推翻,天皇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同时,日本的鬼神文化根深蒂固,民众将天皇视为神明。天皇的崇高地位一直没有动摇,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推行资本主义扩张主义。然而,正因日本资源匮乏,迫切需要扩展领土和资源,这才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日本的政客们宣扬“大东亚共荣圈”,试图掩盖侵略的本质。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如南京大屠杀、五三惨案等。日本军队的暴行令人发指,然而,国内的政客和部分媒体却一直努力歪曲历史,试图洗清天皇及其军队的责任。裕仁天皇的去世,为这些政客提供了翻案的机会,他们声称裕仁仅是军部的傀儡,既不参与开战,也无法决定停战,巧妙地为天皇辩解。
正视历史的声音
中国代表钱其琛在此时明确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慨与态度,他以简洁有力的四个字“正视历史”回应了日本的辩解。这不仅是对裕仁天皇责任的清晰表态,也是对日本政治人物及媒体歪曲历史行为的强烈反击。中国的这一态度,直言不讳地告诉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让两国正常交往。日本邀请各国参加裕仁葬礼,意在保持皇室体面,然而却一边美化裕仁,一边忽略了其在战争中的罪行。
尽管葬礼临近,但中日双方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很大。在此背景下,是什么事件促使日本政府调整了态度,终于正面承认错误呢?
模棱两可的反思态度
中国能促使日本反思错误并作出道歉,除了中国本身在国际社会的正义地位外,更多的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是二战的胜利者,经历了十四年艰苦抗战,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中国不仅从政治上是正义的一方,还是经济上的大国。日本无法忽视中国的崛起。
经过改革开放,11年后,中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增长,成为日本在亚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日本如果失去中国这一市场,其经济将面临巨大冲击。因此,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的态度,尤其是在裕仁天皇葬礼问题上。为了避免与中国的关系破裂,日本政府最终采取了补救措施,调整了对历史的表态。
然而,我们也能看出,日本的反思并不深入,更多是基于实际的外交和经济考量,而非真诚的历史反思。如果日本有真正的反思,必然不会多次挑战中国人民的底线。
不可回避的战争现实
裕仁天皇的葬礼,实际上是日本国内虚假的历史主义者的一个展示平台。尽管裕仁天皇在战后逃脱了审判,但他在战争中并非无辜。从战争开始到结束,裕仁的身影始终未曾缺席。他在战争中不仅参与了决策,还是日本军队精神的象征。
裕仁天皇在战争中屡次给军队发出慰问,尤其是在侵华战争中,他的“万岁”成为了日本士兵心理上的巨大鼓舞。这种鼓励和支持加剧了日本军队的暴行。裕仁本人的态度及其在战时的行为,显然不能逃脱责任。
裕仁天皇年轻时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达尔文和拿破仑的思想。他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用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试图为日本的行为披上“进化”的外衣。实际上,日本宪法也规定,天皇拥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所有重要军事决策都要得到天皇的批准。这使得裕仁的角色远超一个“傀儡”,他是战争的真正决策者之一。
此外,日本民众并非完全无辜。在战争爆发前,媒体大肆动员,民众热情高涨,甚至有女性为了战争捐献了自己的头发。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对战争的支持,这使得日本民众和士兵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战争的罪行,不仅是士兵的行为,也与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密切相关。
总结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提醒现实,遗忘意味着背叛。”战争的痛苦应当永远记在心中,不能遗忘。对于受害国,遗忘意味着对无辜死难者的忽视;对于加害国,遗忘则是重蹈覆辙,最终会受到历史的反噬。对于今天的中国,要牢记历史,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并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任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