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关键时刻,站在中立立场的“骑墙派”力量,往往能够左右最终的胜负。如何让这些中间力量支持自己,而不是站到对手一方?这是每一个在职场和商业竞争中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分析下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在案例中,平卢大将王敬武被留在后方。当时,所有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在关中,与黄巢作战,唯有平卢的军队没有参战。于是,王鐸派遣了都统判官、谏议大夫张濬前去劝说王敬武。王敬武已经接受了黄巢的官职,因此没有立即响应。张濬见到王敬武后,严厉责问道:“公为天子臣子,竟敢怠慢诏令,不为上事,如何能服下属?”王敬武听后惊愕,立即道歉。张濬继续宣读诏令,然而大将和士兵们仍然没有作出回应。于是,张濬缓缓地劝解他:“人生应当首先了解什么是顺应,什么是反抗,接着才能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黄巢不过是一个卖盐的普通小贼,公等背离天子而支持他,得到的又有什么好处?如今,勤王之师已齐集京畿,唯独平卢军未到。一旦黄巢被平定,天子恢复正统,您们将如何面对天下的人民?不赶紧去分得荣华富贵,错过机会后悔就晚了!”最终,王敬武及其部下都悔过自新,纷纷表示赞同,决定随张濬出征。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尤其是如何争取那些中立、犹豫不决的“骑墙派”。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第三方势力如果能保持中立,往往能够从双方的对立中渔利。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出现,双方都会尽全力争取对方的支持,而关键在于如何彻底说服对方。张濬通过巧妙的言辞,成功地改变了王敬武的态度,使其决定加入反叛的平定战斗。那么,张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归纳出几个关键点:
1. 揭示对方的弱点
揭露对手的短处,能够在争取盟友的过程中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张濬为了让王敬武与黄巢决裂,首先做的就是暴露黄巢的不足,特别是强调黄巢的低贱出身,仅是一个卖盐的小商贩,缺乏可靠的背景和政治支持,不值得诸侯们投入支持。与黄巢不同,大唐帝国的皇位已经传承了多个世纪,按照惯性规律,政权的稳定性非常高。张濬因此强调,聪明的人应当优先考虑稳定的大势,而非短期内的波动。
2. 展示自身实力
“温言在口,大棒在手。”尽管有时候说理可能更容易打动人心,但对于一些固执的人来说,必须展示出强大的实力才能让其改变立场。张濬提到:“今天下勤王之师皆集京畿,而淄青独不至。”这句话意在表明,勤王之师兵力众多,且力量集中,而淄青如果继续缺席,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事实让王敬武感受到了压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
3. 预示未来的后果
前两步只是为最后一击铺垫。如何让一个曾在职场上沉浮多年的“老江湖”最终做出决定,依然需要通过让其看到后果。张濬非常明确地告诉王敬武,如果继续保持中立,“一旦贼平,天子返正,公等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意思是,如果黄巢被消灭,站在中立的王敬武必定会成为下一个被打压的对象,根本无法再生存下去。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想要说服别人,最关键的是要洞察对方的心理,抓住对方的利益和恐惧,利用对方的动机,最终引导其做出决策。这种高超的说服技巧,正是张濬在此案例中完美演绎的“驭人之术”。难怪他能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最终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