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讲刘备的那部分提到:那时候,曹操随便跟刘备聊了聊,说现在这天底下能算英雄的,就咱俩,你跟我。像袁绍那些人,根本不值一提。
在老曹看来,这世上能称得上英雄的就俩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就是刘备,至于袁绍嘛,那可不在英雄的行列里。
曹操讲这话是在199年的时候,那时候袁绍已经打败了公孙瓒,占据了北方的四个州,变成了当时最厉害的割据大佬。
现在曹操已经拿下了中原那四个州,他控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来指挥其他诸侯,这样一来,他的势力就仅次于袁绍了。
刘备那会儿,既没有地盘,也没有啥可用的兵马,身边就关羽和张飞这俩兄弟一直不离不弃。他那时候处境挺难的,得靠别人活着,是在曹操那里暂时安顿。但你知道吗?曹操却觉得刘备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个英雄。
曹操对刘备特别好,待遇很高,出门的时候两个人坐同一辆车,坐下来聊天也是挨着坐,非常亲近。
曹操外出时,跟刘备一起坐同一辆车,坐在地上休息时,也是跟刘备挤在同一张席上。他这么做,就是把身无分文的刘备看作和自己一样重要的人,这在古代,已经算是给人最大的尊重了。
在曹操那里,他手底下的那些大将啊、出谋划策的人啊,都没能得到像刘备那样的特别关照,这就足以看出曹操对刘备那是真的挺上心的。
咱们接着聊聊孙权这个人。孙权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咱们不提那些太书面的话,就说说他的一些事情。孙权在三国时期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君主,他有勇有谋,把江东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不仅擅长军事,还懂得怎么用人,手下有一大批忠诚又能干的将领。孙权这个人挺有智慧,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该防守。而且,他对百姓也挺好,让江东的老百姓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他治理江东期间,经济发展得不错,文化也挺繁荣。总的来说,孙权是个挺厉害的角色,他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咱们今天聊到他,也是因为他确实值得一说。
《三国志》里讲吴国的那个部分,裴松之注的那里提到《吴历》有这么个事儿:……孙权走了大概五六里地,然后又掉头回来,让乐队奏起乐来。曹操看到他们的船啊、武器啊,还有军队都整整齐齐的,不由得感叹说:养儿子就得像孙权这样啊!要是像刘表那几个儿子,简直就是猪狗不如!
曹操聊起孙权,他说啊,要是生儿子,就得生个孙权这样的才行。要是生出来个像刘表那儿子似的,那简直就是白搭,跟猪狗没啥两样。
这话虽然是在称赞孙权,但要是跟刘备的想法比起来,感觉上还是差了一大截吧?
而且曹操这话里还带着瞧不起孙权的意思,他把孙权跟自己儿子相提并论,这不就明摆着说孙权跟自己比起来差老鼻子远了嘛。
在曹操看来,孙权那家伙可算不上啥英雄人物。
宋朝的大诗人辛弃疾啊,他写过一首诗,里头可是好好表扬了一番孙权呢。
说起那首《南乡子》,讲的是登上京口北固亭时的感慨。想当年,小伙子们个个英勇,头戴钢盔,守卫着东南大地,战斗从没停过。要说这世间的英雄豪杰,谁能比得上?曹操、刘备算一个,但还有孙权呢,人家都说,生儿子就得像孙权那样出色。
孙权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三军的头了,他打下了东南那片地方,跟敌人死磕到底,从没服过软。要说这世上谁能跟他较量较量,也就曹操能算上号。所以啊,养儿子就得养成孙权那样的。
很明显,辛弃疾心里头是把孙权看作大英雄的。
说起来,啥是英雄呢?我觉得,英雄得满足三个基本要求:
1、特别优秀,超出一般人很多。
这个人特别勇猛,武力值超高,超出一般人很多。
3、就是得有股子死磕到底的劲儿。
说起来就是,英雄嘛,就是那种特别不一样,特别勇猛,而且意志力超强的人。
按照这个评判,很明显刘备是个真英雄,曹操嘛,勉强能算半个英雄,至于孙权,他可不是英雄。
刘备这人挺特别,跟曹操、孙权不是一路的。你看曹操,背后有宗族家族的支持,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他20岁那会儿就当上了洛阳北部都尉,大胆得很,直接把宦官的叔叔给宰了,结果啥事儿没有,这全靠他家族在后面撑腰呢。
黄巾之乱那会儿,曹操一下子就当上了骑都尉,这个官儿可不小,是五品呢。他手里立马就有了兵马,可以去打黄巾军了。而且啊,他还有机会跟皇甫嵩这些大名鼎鼎的将军一起上战场,共同对敌。
刘备只能自己动手招募兵马去对抗黄巾军,因为他在战场上立了功,才被赏了个九品的小官当县尉,可后来这个官位还被撤了。刘备费了好大劲才挣来的这点地位,对曹操来说却是生来就有的,他俩一开始的差距真不是一点点。
孙权开始混的时候,条件比刘备好多了。孙权19岁就接了哥哥孙策的班,管着江东那六个郡。刘备呢,快50岁了才好不容易有了块自己的地盘。孙权手里的那些资源,刘备做梦都想要,但就是得不到。
刘备虽然一开始条件不好,但他硬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咬牙坚持了下来,最后赢得了曹操、袁绍、刘表、刘璋这些大老板的认可和尊重。
刘备去找袁绍帮忙,袁绍特地跑了二百多里地出城去接他。后来刘备又去投奔刘表,刘表也是跑到城外头,在郊外热情迎接,还拿贵宾的礼节招待他。再后来,刘备到四川去帮刘璋,刘璋也是不含糊,从成都一路跑到绵阳,走了二百多里路来见他,这都是因为他们特别敬重刘备。
刘备这人特别厉害,虽然他一开始啥也没有,起点低,条件也不好,既没钱也没势力,但这些都没能挡住他追梦的脚步,他一直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打拼。
刘备这人特别勇猛,他和关羽、张飞亲如兄弟,总是一起打仗。关羽和张飞都是那种能打得过好多人的超级猛将,其实刘备自己也挺能打。
说说刘备年轻时候,那叫一个颠沛流离,到处找靠山,经常被打得手下人全没了。但神奇的是,刘备每次都能死里逃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自个儿能打,更重要的是他那股子勇气和魄力。
孙权打猎时,特别小心,连射个猎物都要躲进个防护罩里,生怕自己受伤。说到合肥那一仗,张辽突然袭击,孙权完全乱了阵脚,结果被起了个“孙十万”的绰号,这事儿成了他一辈子都抬不起头的污点。
曹操一辈子都在指挥别人打仗,很少亲自上场去砍杀敌人。要是把刘备的勇猛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看,他绝对能算得上是帝王中武力值排在前十的猛将。
不论是曹操还是孙权,他们身上都缺了刘备那股子死活不放弃的劲儿。刘备这家伙,跌倒了不知道多少次,可他从没想过要扔下自己的梦想。就算快五十岁了,就算偶尔偷闲享受一下,他也会瞅瞅自己腿上的赘肉,心里琢磨着自己咋还没干出点名堂来。
那些总说自己没干成啥大事的人,其实心里头都有着不小的抱负。你想啊,古代的人到了50岁,都差不多算是半只脚迈进黄土里了。
但刘备可不会轻易认输,为了他的大业,他愿意拉下脸面,去请一个比自己小了整整二十岁,而且既没名气也没工作经验的小伙子来帮他,并且这一请就是三次。曹操会这样做吗?孙权会这样做吗?答案很明显,他们都不会。
赤壁大战过后,曹操就像是变了个人,一点也看不出以前那股子英勇劲儿了。就说他打下汉中那会儿吧,人家劝他趁热打铁去攻打益州,他倒好,来了句“得了陇地还想要蜀地”,就这么把大好机会给放走了。说到底,还是曹操被之前的失败给吓破了胆,心里头直打鼓,生怕再栽个跟头。
襄樊那场大战,没想到强大的曹魏竟然被关羽打得节节败退,关羽因此名声大噪,威震四方,厉害到让曹操都动了念头,想迁都躲开关羽的锐利势头。这时候的曹操,早就没了当年“老当益壮,心怀壮志走千里”那股子雄风。
孙权跟合肥那一仗打完,那真是他一辈子都忘不掉的阴影。这事儿还传出个说法,叫“张辽吓得小孩不哭”。张辽在江东人眼里,简直就是个让人害怕的魔头。只要张辽还活着,孙权心里就总有个疙瘩,生怕他哪天又冒出来。就算听说张辽病了,孙权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生怕他有啥后招。
刘备这个人,从来都不带怕的,他心里头只有成功这一件事,为了这个目标,他豁出去干了一辈子。
刘备的成功,那可是经历了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结果,就像是从最底层一步步爬到了顶峰。这代表了他一辈子都咬牙坚持,从没说过放弃。这种韧劲儿,就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那会儿少有的英雄本色,真的挺不容易,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