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在如今的历史中,斯大林格勒战役和中途岛战役被普遍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但实际上,二战的真正转折点应当从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时刻算起。毕竟,纳粹德国决定入侵苏联的一刻,战争的走向便已注定。
那么,德国为何要进攻苏联?苏联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又采取了哪些举措呢?如今我们已知,在二战爆发之前,欧洲的主要国家普遍采取了对德国的绥靖政策,苏联也并未例外。然而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之前,实际上苏联才是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最大威胁,毫无疑问。
当时,英法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其结果是德国吞并了苏台德地区,而捷克斯洛伐克紧随其后成为德国的领土,斯洛伐克则沦为纳粹的傀儡政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纳粹德国吞并苏台德的过程中,苏联实际上扮演了重要的遏制角色。
自从希特勒提出“生存空间”理论和“纳粹主义”理念以来,斯大林对希特勒便充满了警觉。为了抑制纳粹德国的扩张,斯大林与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法国甚至提议和苏联共同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以遏制德国的侵略。
1938年3月,苏台德危机爆发。那时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已经达成互不侵犯条约。事实上,希特勒早已打算吞并苏台德,而英法两国也开始了对纳粹的绥靖政策。希特勒未能如愿,是因为苏联进行了有效的制衡。
在苏台德危机爆发的当月,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向捷克政府明确表示,苏联将忠实履行条约中的所有义务。随后,苏联通知英法两国自己已决定采取绥靖政策。然而,法国政府希望苏联能与其商讨后再作决定,却未得到苏联的回应。
接着,苏联建议英法两国紧急行动,试图三国联手遏制纳粹的扩张。如果英法采纳了苏联的建议,二战的爆发或许会改变,至少不会以轴心国与同盟国的形式进行。然而,英法两国却置若罔闻,未对苏联的提议作出回应。
到了1939年9月,苏台德危机达到高潮,苏联几乎决定独立行动。在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接壤的边境线上,苏军已经集结了一个坦克军团、30个步兵师和10个骑兵师的庞大部队,随时准备进军捷克,摧毁纳粹德国。斯大林当时等待捷克政府正式请求援助,以便以合法身份派遣军队。然而,捷克政府受到了英法的影响,并未邀请苏联入境。苏台德问题拖延至1940年9月才得以解决,而此时苏德已完成合并。
这意味着,只有在苏联点头之前,希特勒才无法轻易吞并苏台德。苏联的坚定立场让希特勒愈发警惕,因为当时苏联显然准备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而这样强大的国家显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希特勒清楚地意识到,斯大林的野心远非他能满足。事实上,当纳粹德国在中欧扩展时,苏联也在积极推进领土扩张。苏联逐步吞并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波兰东部、波罗的海国家及芬兰的部分领土。可以说,纳粹德国与苏联几乎同时在扩张,这也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提供了背景。
斯大林希望通过这一条约,让希特勒为苏联在与英美的外交斗争中“挡子弹”,以便自己能安心在东欧扩展。然而,让希特勒无法忍受的是,苏联在背离两国协议的情况下,持续吞并罗马尼亚的领土。
希特勒希望苏联朝南扩展,而非西扩。但斯大林对于这一提议显然并未表态,他希望“南扩”包括南欧地区。这显然触动了希特勒的底线,因为南欧已被他许诺给墨索里尼。在此背景下,斯大林甚至希望将保加利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控制达达尼尔海峡,这使得希特勒意识到,若苏联控制保加利亚,那么下一个威胁对象必然是土耳其,这直接威胁到他与墨索里尼的战略布局。
如果苏联的黑海舰队能自由出入,那将对德国的地中海战略构成威胁,苏联甚至能直接从海上发动攻击,后方威胁令希特勒无法忽视。而且,莫洛托夫在谈判时提出,苏联甚至对波斯湾(即中东)地区也有领土要求,意味着留给德国的生存空间已所剩无几。
希特勒迅速意识到,斯大林并不打算与他和睦共处,而是准备在榨取德国的“剩余价值”之后,再彻底击垮德国。最终,希特勒决定主动进攻,这也验证了苏联的软弱。冬季战争便是苏联进一步挑战德国底线的“信号”,然而这场战争并未按照苏联的预期结果发展,反而暴露了苏联的弱点。数百万苏军竟然在芬兰的防线面前被困了数月。
尽管苏联在冬季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芬兰却并未完全失败。曼纳海姆防线尽管简陋,却给苏军造成了惨重损失。苏军的损失人数与芬兰军队的总人数几乎持平。这让希特勒看到了芬兰的战斗潜力,认为芬兰有能力帮助德军从北方攻占列宁格勒,为进攻苏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冬季战争后,芬兰完全摒弃中立政策,彻底倒向敌视苏联的阵营,这为希特勒提供了有利的盟友。自1939年起,希特勒开始拉拢芬兰,并轻视了苏联的强大。希特勒曾言:“苏联就像一栋破房子,只需轻轻一踹便会倒塌。”而实际上,苏联刚刚经历过残酷的大清洗,斯大林大规模清洗了军中的高级指挥官,剩下的几乎都是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军官。外界普遍认为苏联的军力十分薄弱,但希特勒并未完全相信这些未经证实的传言。
然而,冬季战争最终向希特勒证明了苏军的弱点。大清洗几乎摧毁了苏军的指挥系统,苏军成为了一支笨拙的机械化部队。希特勒最终确信,苏联远没有外界传言的那样强大。
尽管如此,斯大林依旧不相信希特勒会在未完全处理英国战事之前进攻苏联,甚至在向希特勒提供战争物资的同时,与英国首相丘吉尔进行秘密接触。这让希特勒极为敏感,他时刻担心苏联与英国同时对德国发起攻击。
在此时,苏联利用第二次维也纳仲裁的机会向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特兰西瓦尼亚大片领土归苏联所有。纳粹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不得不忍气吞声,接受了这一要求。
然而,苏联的“咄咄逼人”使得希特勒彻底忍无可忍,最终两国走向了战争的深渊。实际上,希特勒早在1940年就准备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但由于墨索里尼在巴尔干的行动推迟,计划被迫推后。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正式展开,伟大的卫国战争由此拉开帷幕。希特勒至少在某一点上是对的:当时的苏联确实在准备反击。事实上,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一场“谁先动手,谁占先机”的博弈,而纳粹德国在这一轮中占据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