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司马昭派遣了三路大军攻打蜀汉。虽然姜维成功在剑阁挡住了魏军主力钟会的进攻,但邓艾采取了出其不意的策略,带领三万大军悄然越过阴平,深入蜀汉的腹地。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威胁,刘禅紧急派遣诸葛瞻率领七万大军去迎战邓艾。尽管诸葛瞻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但他能力平庸,在绵竹一战中惨败给邓艾,导致绵竹被魏军占领,成都的门户也随之大开,蜀汉陷入了极大的危机。无奈之下,刘禅只得决定投降。蜀汉的灭亡,不仅仅因为诸葛瞻指挥失误,也与当时刘禅无法依靠顶级将领密切相关。如果当时蜀汉能有三位名将协助防守,局势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邓艾可能也不会那么容易攻下蜀汉。
邓艾是三国末期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在绵竹之战中,他仅以三万疲兵就击败了诸葛瞻的七万精兵,展现了非凡的指挥能力。相比于姜维,蜀汉的其他将领在与邓艾的对抗中未能占到优势。因此,蜀汉急需一位擅长防守的将领来应对邓艾的猛攻,而罗宪正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防守将领。 在襄樊之战中,孙权背信弃义,在关羽与曹魏激战时趁机夺取了荆州,甚至亲手杀害了关羽。这让刘备愤怒至极,决定联合各地力量向东吴宣战。然而,在伐吴过程中,刘备的部署出现失误,大军陷入困境,最终败退至白帝城。为了防止东吴进一步进攻,刘备设立了永安都督并开始修建防御工事。尽管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得到了诸葛亮的修复,但襄樊之战的失败让蜀汉心有余悸,防范东吴的警觉始终未曾松懈。 永安都督的五位将领中,罗宪是最后一位担任此职的。当邓艾突破阴平威胁成都时,罗宪等蜀汉将领立刻派兵支援刘禅,但最终未能阻止蜀汉的灭亡。蜀汉灭亡后,魏国内部陷入了邓艾和钟会的反叛斗争,无法及时接管蜀汉。而东吴也试图趁机夺取蜀汉的残余领土,派遣步协领兵西征。然而,在此时,罗宪带领蜀军成功击退了步协。虽然东吴随后派出名将陆抗增援,但罗宪仍然坚守不退,顽强抵抗。即使蜀军中爆发瘟疫,许多士兵因病倒下,罗宪依然带领军队坚持了六个月。最终,司马昭为了协助罗宪平定局势,派荆州刺史胡烈攻打东吴的重镇西陵,迫使东吴撤兵,解除了永安之围。因其出色表现,罗宪被曹魏加封为陵江将军,并受到了其他重要任命。 如果当时罗宪带领七万精兵驻守成都,邓艾的进攻可能无法突破防线,蜀汉的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王平同样是蜀汉的重要防守将领之一。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他与马谡共同镇守街亭,负责守卫要地。马谡坚持在山上安营,却忽视了水源问题,而王平坚持建议在山下安营,以确保水源充足,但未能说服马谡。最终,在曹魏名将张郃的进攻下,马谡因水源被切断而陷入困境,导致街亭失守。王平虽然未能保住街亭,但他巧妙设疑兵成功撤退,使得张郃未能追击,避免了更大损失。事后,诸葛亮深感马谡的失误,决定斩杀他,并重用了王平。 诸葛亮去世后,王平接替魏延镇守汉中。当时,曹魏的曹爽带领十万大军进攻汉中,而王平只有三万兵力。但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防守经验,他成功地抵御了敌军的进攻。王平是一位精通防守的将领,如果他能带领七万精兵抵挡邓艾的三万疲兵,结果一定会截然不同。 姜维是蜀汉唯一一个能与邓艾抗衡的将领。原为曹魏的将领,姜维投降诸葛亮后成为蜀汉的重要军事支柱。姜维不仅具备文武双全的才能,而且深得诸葛亮的信任,成为蜀汉多次北伐的主力。在北伐过程中,姜维与邓艾、钟会等曹魏名将交手,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他展现了强大的指挥能力。如果姜维当时有足够的兵力去抵挡邓艾,他或许能够改变蜀汉的命运。然而,当邓艾通过阴平偷渡时,姜维正忙于应对魏军主力钟会,未能及时赶到成都,未能挽救蜀汉的灭亡。 如果姜维能率领七万精兵迎战邓艾的三万疲兵,绵竹之战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邓艾也许会在这场战斗中败北。遗憾的是,姜维未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