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8月,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发动了叛乱。此时,英国公张辅紧急向朱瞻基上疏,请求领导军队平叛。然而,在随后的军事会议上,内阁辅臣杨荣却毫不客气地批评张辅的做法,严词训斥道:
“你们是否忘记了李景隆当年的失误?平叛应当迅速,唯有陛下亲征,才能迅速平息叛乱。”
紧接着,朱瞻基亲自带兵征讨朱高煦。经过短短几天的激战,乐安州成功陷落,汉王朱高煦被捕。自1402年起,杨荣便成为了坚守朱家江山的关键人物。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战场中,杨荣都赢得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的深厚信任,甚至连当时虽不问政事的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兵败之后,也直言杨荣不该早逝。那么,杨荣为何能够得到四位帝王的信赖?他与朱祁镇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这位年纪最轻的阁臣究竟因何早逝?
机智果敢的杨荣
杨荣是建文二年的进士。1400年,他作为福建建宁府的学子,在夏元吉的推荐下,参加了建文二年的科举考试。与杨荣一同进入榜单的还有杨溥。科考结果出来后,杨荣和杨溥一同成为了天子的门生。杨荣被分配至翰林院,担任编修一职。
在翰林院,杨荣以机智果敢著称,尤其在朝堂上与胡广、杨士奇并列为最为活跃的人物。当时,翰林院内部流传着一句话:“杨士奇深沉且善于谋划,胡广见微知著,杨荣则以机智果断闻名。”杨荣之所以如此出名,首先是因为他敢于直言不讳,作为编修,杨荣常常上疏批评朝政,揭露当时官场中的腐败现象。朱允炆对他颇为赏识,因此特地将杨荣召入宫中,询问治国良策。
另一方面,杨荣的果敢也是他一大特色。1402年6月,朱棣发起了攻打应天城的战争。当时,李景隆在金川门前打开城门,放燕军进入。然而,朱棣刚刚单骑进入宫城时,却遇到了杨荣。尽管局势已经非常紧张,杨荣依然毫不畏惧,站到朱棣马前,严厉问道:“殿下是要去拜祭明孝陵,还是先登基?”这一句话让朱棣意识到形势的重大转变。最终,在杨荣的建议下,朱棣先前往明孝陵祭拜父亲朱元璋,此举也为后来的一系列政治安排奠定了基础。
朱棣的亲信
入朝后,杨荣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很快令朱棣对他刮目相看。在宁夏围城时,朱棣向杨荣询问解围之策,杨荣却从容回应:“宁夏城池坚固,民众士气高涨,这封奏疏是几天前送来的,想必如今困局已解,不必再调兵。”不久后,确认宁夏解围的奏报确实已经抵达,朱棣感慨道:“内阁七人中,杨荣虽最年轻,却最为机敏。”
朱棣作为一位“马上天子”,对杨荣的要求颇高。随着朱棣多次通过考验,杨荣的忠诚和智谋越来越得到认可。例如,在元将脱脱不花投降时,甘肃总兵何福迟疑不决,杨荣主动请缨前往北方,成功收服了脱脱不花。后来的宁夏防线修建中,杨荣与陈懋携手,打造了一座坚不可摧的西北重镇。在陈懋看来,杨荣不仅懂得文治,更懂得如何布防,远超一名书生的身份。
杨荣的军事才能使得他在朝堂上备受关注,而在朱棣的心目中,他的地位也愈加重要。由于朱棣脾气急躁,很多大臣在面对他怒火时不敢直言,而杨荣则能轻松化解朱棣的怒气。1409年,杨荣随朱棣北征蒙元时,尽管杨荣刚刚失去母亲,因孝道希望回乡祭奠,但朱棣仍然固执地要求他留下,显然杨荣在朱棣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临终托孤的重责
朱棣去世后,杨荣依旧在朝中承担重任。他辅佐朱高炽时,虽然朱高炽更注重文治,但杨荣始终参与朝政。可惜,朱高炽继位十个月后突然驾崩,朝中局势陷入混乱。此时,朱高煦策划暗杀朱瞻基,却未能成功,接着便试图起兵造反。1426年8月,张辅上疏请求平叛,豪言三日内即可擒获朱高煦。
朱瞻基为此感到欣喜,但在商议时却被杨荣严词反对:“你们忘了吗?靖难时期,李景隆因轻率出兵,最终导致了朱允炆的失败。”朱瞻基恍然大悟,杨荣的深谋远虑让他意识到,若让张辅独立行动,恐怕会重蹈李景隆覆辙,最终导致失败。于是,朱瞻基决定亲征,最终顺利擒获了朱高煦。
然而,朱瞻基虽依赖杨荣,但也未能阻止朝中阴谋的风波。1435年,朱瞻基去世,临终时将幼子朱祁镇托付给杨荣等五位大臣。然而,宦官王振趁机崛起,借故诬告杨荣,逐步掌控朝政。最终,杨荣于1440年去世,年逾七十的他因病早逝,临终时深感未能履行孝道和忠诚职责,痛心疾首。杨荣去世后,王振得以进一步削弱托孤五大臣的权力,导致了大明政权的迅速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