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时期,契丹社会的蓬勃发展,为契丹族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契丹部落羁縻府州在官员配置上,与中原王朝的地方府、州相差不多,各级最高官职有都督、刺史、县令等。所不同的是,这些最高官职不是由汉人担任,而是由各个部落的最高首领担任,且可以世代相传,这样可以便于唐中央对于边疆民族的控制和管理。
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这类官职是有双重意义的,如在贞观二十二年时,契丹首领窟哥率部内附,唐朝“以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
太宗任命窟哥中原官职,使得他有了双重身份,不仅是契丹族的首领,管理契丹族的民族事务,还是唐朝的官员。大部分的“羁縻府、州”的从上到下的官员的任职,都是从本民族的成员中选出来的,这种形式,被称为“本官自治制”。
也有的府、州会设置汉官,据《册府元龟·外臣部·降服》记载:“(贞观)二十八年八月车驾幸灵州……契丹、奚、结、浑、斛薛等十三姓各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归命天子,愿赐哀怜,乞置汉官司,养育奴等”。
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的这类汉官一般是在都督、刺史之下,由唐中央直接派遣汉人前往出任的,他代表的是中央王朝的权威,会“就其部监领之”,是以汉官及民族首领共同治理,这种情况又被称为“华官参治制”。无论是何种官制,“本官自治”还是“华官参治”,羁縻府、州的治理都需要在唐朝中央政权的监管下进行。
若是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去世,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不能管理本民族事务,唐朝就会下诏册立他们的后嗣继承他们的都督、刺史之位。
在羁縻府州的管理之下也难免会出现不遵从中央政令或者是背叛者,对于这些人,唐朝会下诏罢免他的爵位和封号,重新选择部落君长,情节严重者,则会发兵征讨,如则天朝时的李尽忠、孙万荣之乱,“则天怒其叛乱,下诏改万荣名为万斩,尽忠为尽灭”。
唐朝对边境的管理
唐中央对于边疆的这些羁縻府、州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为密切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动态,在与周边民族接壤的地区,设置了负责管理这些府、州的都督府。高祖在“其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统军戎”,总管府在武德七年改名为都督府。
松漠都督府在唐朝初期隶属于营州都督府,营州都督府设营州都督,他们要接受营州都督府的监察,受到营州都督府的辖制。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这说明,他们也需贡赋版籍。与内附的侨置羁縻州不同的是,他们不上交唐朝中央政府的户部,而是通过当地各民族部落的都督、刺史来征收,再交给他们所隶属的边州都督府。
边州都督府将这些赋税用于边疆战士的军饷的分发,还有就是边州行政机构的其他花销。不止是契丹,所有的羁縻府州都要接受沿边都督府的管制。
为了更好更全面的对契丹进行管辖,唐代前期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特别行政机构都护府。都护最早应追溯至汉代时的西域都护,本意为监察,是为监察边疆民族活动而设立的。
都护府与都督府的职责是不同的,都督府主要是统领边疆诸府州的行政戍防,都护的职责主要在“掌抚尉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贰;长史、司马贰焉;诸曹,如州府之职”,都护府的职责主要就是管辖诸位蕃国,即管理前来归附中原的那些民族的事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朝“于营州兼置东夷都护,以统松漠饶乐之地,罢置护东夷校尉官”,管辖的地域相当于今天的辽宁西拉木伦河及其支流老哈河流域与河北滦河中、上游地区。
东夷都护府的都护由营州都尉充任,所以一开始称他为东夷校尉,管辖和管理契丹、奚族等东北诸民族新设置的羁縻府州。都护府对下属的羁縻府、州会在各个方面进行监管,它既是一个行政机构,也是军事机构,是有军队驻扎的。对于契丹部落的士兵,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是有权调动使用的。
朝廷备有专门印玺,当时称为“天子信宝”,用以征调各北方民族的各个部落军队的凭证。东夷都护府在高宗永徽以后,都护仅流于形式了,由营州都督兼任,名称逐渐废弃。
松漠都督府及各个契丹的羁縻州要随时听候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的调遣,在中原唐朝有战事时,负有助兵中原王朝的义务,要随时等待边州都护府、都督府的诏命。
如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讨伐高句丽,“诏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击高句丽”,唐初平定民族地区的军事行动常常有契丹族的军队参加。唐中央不仅向他们征兵作战,还要他们为中原护戍边疆,这集中体现了唐朝当初设立羁縻府州的目的,“使为中国扦蔽”。
羁縻府州作为为中原王朝屏蔽掉所有侵边扰边势力的存在,在无战事时,他们也是在为中原王朝的戍守边疆,他们要随时上报边疆的各种情况,需尽力帮助唐朝维护边疆的稳定与安全。羁縻府州的存在,为中原王朝边疆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契丹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的影响
唐朝的边疆民族政策在唐高祖时就奠定了基础,武德二年(619),唐高祖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即位后,继续发展这一政策,执行较宽容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认为夷狄,即那些边疆民族,他们也是人,也有感情,和中原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要友善对待,就可如家人一般;如是猜忌多了,家人也不免会变成仇敌,这样是容易出乱子的。太宗奉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的统治思想,在边疆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安置来降的各个边疆民族。
羁縻府州的设立当然不只是唐高祖和唐太宗对边疆民族的爱护心理,而是多方面政治考量后建立起来的。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古代中原王朝历史悠久的羁縻政策的顶峰,尤其是唐初在契丹地区设立的松漠都督府,对于唐朝和契丹的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羁縻府州制度作为唐朝安定边疆环境、解决边境民族事务的一项重要的中央政治制度,几乎贯穿了整个王朝的始终。
唐朝初建之时,处于内忧外患阶段,内有王世充、窦建德等为首的各种割据势力的存在,边疆地区有周边民族的虎视眈眈。唐的北方和西北方是突厥和回纥等诸族;东北是契丹、室韦、高句丽等;西南有着吐蕃和南诏等各族,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有东西突厥、高句丽、吐蕃。
契丹族作为唐朝东北的边疆民族,实力虽然不强,但是所处的地理位置却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位于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的东部,处于突厥的东偏位置,要想完全掌控辽西地域,必须首先争取契丹的归附,从而才能达到牵制突厥、高句丽等北部势力的目的。
松漠都督府的设置,使唐朝暂时摆脱了边疆忧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边疆地区的安定,可以放手安心的处理内忧,为唐朝顺利进入东北腹地并实施行政管理奠定了基石。而且,松漠都督府的建立实际上是扩大了唐朝的疆域,将契丹族的各个部落以羁縻府州的形式纳入到唐朝中央的统一领导中,壮大了唐朝的力量。
契丹发展中的重要事项
契丹入内侨置羁縻州及松漠都督府的建立,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事项,具有非凡的意义。
首先,唐朝统治者在契丹的活动区域建立羁縻府、州,这是一种特殊的地方管理机构。唐朝把契丹族区域,以设置府、州的方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使民族部落成为唐朝的州县,首领成为中央的地方官,部民成为皇帝的臣民,增强了他们对唐朝的归属感,加强了契丹与中原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缓解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中原文化在民族地区的的大量传播,对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唐朝对契丹族首领的册封和任命,表达了唐朝对他们的友好态度及支持,使他们在面对他族的挑衅时有所依靠。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由本民族首领担任且可以世袭,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
结语
总的来说,在羁縻府州的体制下,维护了契丹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其农牧业经济发展,起到“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作用。加速了契丹社会的蓬勃发展,为契丹族的兴起以至于在唐末建立起民族国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