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用诗词来歌颂大英雄项羽,但在我看来,写得最棒、最合心意的,还得说是才女李清照的那首《夏日绝句》:“活着就要当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到现在我还怀念项羽,只因他不愿逃回江东。”
李清照生在北宋快完南宋刚开始那会儿,她亲眼看着国家破碎,家庭也没了。那时候,南宋的好多官员都像得了软骨病,只知道逃跑,不懂得拼命抵抗,就连她老公赵明诚也这样。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她写下了这首非常有名的诗。诗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希望男人们有点血性和尊严,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活。
但真的很可惜,像李清照那样既大气又明智的文人真是太少了。要是文人们都变得太看重名利,丢掉了该有的原则,那老百姓就会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就像现在有些人只嘲笑穷人,不反感不正当的行为,这种风气就说明了大家的思想和精神状态都变得混乱和麻木了。
了解点儿历史的小伙伴都清楚,历史里头有个逃不掉的主题,那就是输赢。有争斗的地方,自然就有输赢,这事儿啥时候也躲不开。但历史的事儿,难道就只是赢输那么简单吗?输赢能跟对错、好坏、美丑这些划等号吗?咱们得承认输赢重要,但不能只看输赢。可偏偏很多人眼里只有输赢,所以他们始终没法真正理解败将项羽和赢家刘邦。
现在企业文化培训里,胡扯八道的内容可真不少,“项羽为啥斗不过刘邦”成了那些“专家”随口乱说的老话题了。一会儿说刘邦会用人,项羽不会挑人;一会儿又说刘邦大方,项羽小气;还说刘邦对百姓好,项羽凶狠杀人……反正就是瞎扯一通,实在不行,就直接拿“刘邦赢了,项羽输了”当结论,把大家的想法都关进一个小黑屋里,出不来了。
为啥项羽斗不过刘邦?别被那些“专家”给带偏了,咱得跳出他们的思路,自己好好想想,其实也不难想通。李清照歌颂英雄气概时,咋就没提刘邦能屈能伸呢?
咱们举个例子说说,在差不多的情况下,为啥警察通常都打不过那些混混、土匪和强盗呢?
再比如说,为啥那些习惯了按规矩来的武术比赛选手,往往打不过那些不按套路出牌、自由散打的选手呢?
再比如说,在某个圈子里,为啥那些一直不愿意妥协、不轻易展露自我的人,往往比不上那些容易放下身段的人,能拿到更好的角色和资源呢?
举个例子来说,要是你一个文雅有教养的小伙子,和一个爱耍嘴皮子的男生同时去追求一个美女,你敢说自己一定能赢吗?
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要是不愿意或者没胆量拿真正的历史文化来开启老百姓的智慧,那真是社会上的一件挺让人难过又可笑的事儿。就算做学问的人心里有点小九九,不乐意讲实话,那能不能凭着良心,至少不去故意撒谎呢?别仗着自己懂得多,就编些居心叵测的假话出来,扰乱大家的视听,颠三倒四的。
说起项羽为啥斗不过刘邦,我个人觉得,问题主要出在这么几点上,既是因为时势不利,也是人性里的坏东西开始作祟的必然。就像项羽快死时喊的那句“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
战国时期,规矩大乱。社会没了稳定秩序,不乱才怪呢。在那旧秩序逐渐垮掉,新秩序还没建好的时候,各个阶层都使劲儿想在新秩序里捞到更多好处。所以你看,战国那会儿,思想家们争来争去,说客们到处跑,说白了就像是个乱哄哄的市场里,大家都在抢个好位置,都想当头儿。
这时候,咱们回头瞅瞅战国以及之前的社会上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就是那帮被称作贵族的家伙,说白了就是“天子、诸侯、大夫”这三个层次。像“士”这些人呢,就像是现在的高级员工,跟咱们说的白领差不多;平民嘛,就是底层的有点小钱的人,他们手里头有点产业,但得受各种社会上的压榨;至于“奴隶”,那可就是一点产业都没有的人,完全得靠被其他阶层剥削来过活。
这么说吧,历史的走向就像是慢慢“走低”的路。周天子渐渐管不住那些诸侯国了,就好比周平王不得不搬家这件事;而那些诸侯国呢,也一个个被有权有势的大臣们给拆分开或者取代了,比如三家分晋和田氏取代齐国。因此,到了战国时候的后半段,连大夫下面的“士”这个阶层也开始想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往前冲了。
为啥战国时的“士”能成为社会上的主流力量和群体呢?说白了,就是那时候农耕和冶炼技术都进步了,社会生产力噌噌往上涨,“士”这个群体的人数也就跟着快速增多了。这“士”啊,就是那些有手艺、有本事的人。社会生产发展了,越来越多的人学到了本事,成了“士”。就像现在,经济好了,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了一样。
但是,“士”的数量一下子变得特别多后,会带来一个大麻烦。以前“士”很少,是大夫、诸侯、天子眼里的抢手货,工作好找,待遇也高。可突然间,“士”这个群体大增,那些贵族还能像以前那样高价争抢吗?那些好不容易成了“士”,却没找到好工作安排的人怎么办呢?他们可能就会自己去找市场机会。所以战国时候,到处跑的游士特别多。今天在这个秦国,明天去那个赵国,后天又到了齐国,反正就是看谁给的钱多就跟谁走。要是把齐楚燕赵韩魏秦都跑遍了,还是没人愿意高价请他们,那他们就可能变成捣乱社会的人了。
想了解这种社会规则,不妨看看苏秦和张仪这些历史大咖的经历和选择,说白了就是谁给好处就跟谁走。说白了,他们心里没有固定的对错和道德标准,谁对就看谁给的利益大。
因为国家养不起那么多有才能的人,所以就轮到贵族来养了。这样既能帮国家解决难题,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所以,在战国时候,有四个特别有名的贵族,号称战国四公子,他们家里都养了好几千个有才能的人。就像我们的主人公刘邦,他年轻时就想成为信陵君家里的一个门客。
大概情况都已经说清楚了,想必大家能懂,刘邦和项羽的对战,其实就是士族和贵族之间的一次大比拼。所以说刘邦赢了,项羽输了,只是因为他们个人的本事和得失,我觉得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瞧瞧刘邦后来的那些得力帮手,张良虽然是个没落的贵族,但其他像萧何、韩信、曹参、郦食其、灌婴、樊哙、卢绾、王陵、陈平这些人,还有刘邦自己和支持他起家的吕家人,全都是地地道道的文人武士。刘邦跟项羽对抗,哪次是单打独斗啊?每次都是靠团队的力量!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是阶级斗争,项羽身为贵族,何不联手其他贵族,跟刘邦带领的士族阶层较量一番呢?可要是他没赢,那是不是就说明项羽能力不够呢?不过,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前提得提一下,那就是经过战国几百年的争斗变化,再加上秦朝短暂统一后的打乱重分,六国贵族的根基其实已经差不多没了。
比如说,在那个资本为王的时代,资本家地位稳固得很,工人运动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可要是到了工人阶级都觉醒过来的时候,工人运动会不会让资本家心里直打鼓?所以啊,咱们得根据实际情况和环境来琢磨事儿。
挺有意思的是,刘邦的打拼历程真挺特别。
开始在老家闲晃,边在社会上打拼、做点零工,边盼着能有创业的好时机。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了要干大事的口号,觉得机会来了的刘邦,觉得在大秦王朝没啥前途,就拉了一支像游击队一样的队伍自己干了。这就是种挺常见的从底层开始的创业想法,就像现在好多装修游击队、工程队,他们就是这样起来的,没啥长远的打算,就是走哪儿算哪儿。
不过,当刘邦的队伍开始顺风顺水地发展起来后,他们很快就显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一个明确的长远规划。很多人跟着刘邦,心里想的就是小打小闹,安稳过日子,压根就不相信这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小团队能做大做强,变成什么大公司。结果,他们早期的得力助手雍齿就跳槽了,他觉得还是投奔像魏国那样的大企业更有前途。
当领导者自己的声望和地位还没站稳脚跟时,对待背叛的人绝对不能手软,这就像堵堤坝的缺口,要是第一个缺口堵不住,后面的口子就会越冒越多,越变越大。所以,你看刘邦这个人,平时好像对什么都不太在意,但跟雍齿却是死磕到底。他为了夺回雍齿占领的丰县,亲自带兵去打,结果打了败仗,没办法只能去找个靠山。刘邦首选的是当时名气最大的楚国贵族后代景驹,但景驹很快就不行了,他只好转头去投靠风头正劲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
这像啥呢?就好比说,通常情况下,穷人心里头不太瞧得上富人,老想着要把富人给“翻篇儿”,可要是真碰上啥大难事儿了,又巴望着富人能拉自己一把,帮自己挺过难关。
请大家时刻铭记,生产者和资本老板之间,其实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的只是站在不同角度所带来的冲突和烦恼。
刘邦去找了项梁叔侄后,项家大方地给了他兵马,助力他打败了难缠的对手雍齿。
有这么一档子事儿,咱们得理智看待。项梁叔侄帮刘邦可不是白帮的,他们心里的小九九是让刘邦和他的队伍以后跟着自己混。刘邦这人精,一盘算觉得划算,也就点头同意了。可大伙儿老说项羽眼神不好,傲慢自大,那咱们就得琢磨琢磨了,项羽和他叔为啥愿意伸手拉一把刚起步的刘邦呢?一来是想吞并壮大自己,二来是觉得刘邦这家伙将来能成大事。既然如此,那项羽哪里眼光不行了呢?又哪里傲慢无礼了呢?
我们应该从失败者身上吸取教训,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贬低他们,说他们一无是处。刘邦、韩信、陈平、英布这些人,虽然最终成功了,但他们给项羽扣上“不会识人”的帽子,这种做法既荒唐又让人反感。
我给你干活,你得给我合适的工资,这样你就是我心里那个大方又好的老板。不过呢,如果我说要一个月十万,你却只给三万,那我可能就不干了,自己去干或者找别的老板。要是最后我能一个月赚十五万,那你可就在我眼里成了那个抠门的资本家啦。骄傲自满,也是自找的。
刘邦和项羽的较量,说到底,胜负的关键在于当时的大环境、社会模式还有结构。要是早生几十年,刘邦可能一辈子都没法战胜项羽。在战国那会儿或者更早,像士族打败贵族这样的事,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不过到了秦末,情况就变了,天下大乱后,很多士人没了原来的依靠和安稳日子,他们得找新出路。而那些六国的贵族呢,也被打散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个名头。这样一来,士族翻身的机会,也就是大家合伙干大事的时代,眼看就要来了。
说白了,项羽干不过刘邦,主要是因为时候不一样了,社会风气也变了。在那个“贵族说了算”的年代,项羽这样的老牌贵族就成了大家攻击的焦点。更糟糕的是,贵族圈子本来就乱成一锅粥,还天天自己斗自己。像楚怀王这样的贵族大佬一上台,就先拿项羽开刀。齐国和其他国家的老贵族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而那些像英布、陈平、韩信这样的能人,都是看形势办事。所以项羽输了很正常,不输才怪呢。
当然,项羽输给刘邦,他自己也有几个原因,咱就不细说了,就挑两个重点讲讲:一个是他还年轻,对社会和人心的复杂不太懂;另一个是他讲原则,有些太不要脸的事儿,他干不出来。
其实打败强大的秦朝,差不多全靠项羽一个人的努力。那刘邦呢?他是不是躲在远离主战场的地方,从彭城偷偷跑到关中捡便宜?还是他借着楚怀王的偏爱,故意跟自己的好兄弟项羽过不去?攻打陈留时,他是不是胆小怕事,想绕着走?打荥阳时,久攻不下,最后还是靠和张良带来的韩国军队联手才攻下,然后一生气就屠了城?进了关中后,他也不管不顾,直接冲进了咸阳宫,沉迷美色,还纵容手下到处抢掠?
刘邦这人吧,说白了就是个性子随意,不太在乎规矩的老江湖,他这辈子做过不少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儿,而且都是随心所欲,不顾别人怎么看。不过话说回来,刘邦这种爱咋咋地、不拘小节的性格,也让很多人没看到他身上最难得的优点,那就是他能不断反省自己,能不顾面子去求人帮忙,能把尊严和道德先放一边,一门心思为自己的成功铺路……
刘邦就像是咱们身边的一些老人家,或许他们没念过多少书,也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更没有啥高贵的身份和好品德……但岁月给了他们智慧,让他们把人和事都看得挺明白。
项羽这个天才,二十多岁就已经名震四方,正处在年轻气盛的阶段,他被自己的那些固有想法牢牢困住了,不容易跳出来。
比如说,项羽和亚父范增之间关系不太好,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范增是项梁费了好大劲请来的高级智囊,可项梁一走,范增就倒向了楚怀王那边。在出兵救赵的时候,宋义是大将军,范增是副将,项羽呢,只能带着项家军排在第三。虽然后来项羽发动兵变杀了宋义,夺了权,那时候确实需要范增的支持,所以对他很客气,像对待老前辈一样,但心里能真正信任他吗?可年轻的项羽不懂得驭人之术,其实应该一边用范增,一边防着他。他干得好,对你有好处;干得不好,就拿他当替罪羊嘛!你看刘邦用韩信,不就是这个理儿。
比如说,项羽那会儿没敢委以重任给韩信,这事儿简直就是历史上的一个大笑话。你想啊,韩信那时候有啥资本坐上高位?没实战经验,没立下战功,也没啥靠山,一张口就要掌握军队的指挥大权,项羽能轻易给他吗?哪敢轻易给啊!给韩信安排个执戟郎中的小官(就是皇宫里的守卫武官),本以为能堵住人们的闲言碎语呢。再看看刘邦,他一开始不也没重用韩信嘛,让他去管仓库了!后来韩信还因为调皮捣蛋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萧何慧眼识珠,提拔了他,但那时候的职位还真没项羽给的执戟郎中好呢。结果韩信又一次不干了,直接走人。萧何月夜追韩信,极力推荐他,韩信这才当上了刘邦的大将军。这么一比,刘邦最初对韩信的态度还不如项羽呢,可为啥最后挨骂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还不是因为人们盲目崇拜成功、权力和名利嘛。要是项羽真能做到“宁可错杀,绝不放过”,说不定还有人夸他机智呢!
比如说,项羽在鸿门宴上没对刘邦下手,还把关中地方分给了其他诸侯,最后自己得意洋洋地回老家彭城去了。乍一看,好像也没啥不对劲。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说白了,就是项羽太年轻,经历的事儿太少。那时候的刘邦,天天在关中跟美女玩躲猫猫,杀不杀他确实两可。但关键是,刘邦能被张良和樊哙从温柔乡里拽出来,这样的人,你得杀!因为他能管住自己的馋劲儿,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找个机会,一刀毙命不就完了吗?就算他说是去上厕所,你也可以当他去干别的,一刀下去,啥事儿都没了!可项羽呢,他干不出这事儿,刘邦却能。这就是经历的事儿多了,想法就不一样。小孩子总觉得事儿得按规矩来,但老江湖就知道,只要自己有好处,其他的都不重要。
年轻人啊,因为抹不开面子,往往会吃不少哑巴亏。项羽之所以会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别的不提,我反正见过不少温文尔雅的孩子或是正直的人,被那些调皮捣蛋的、品行恶劣的家伙欺负得惨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形?
好了,来简单总结一下吧!为啥我们得多从历史文化里找找失败的经验,少看点成功的故事呢?说白了,失败的经验更贴近实际情况,成功故事嘛,通常都是被美化过的。
前几天,老家有个走旁门左道的女孩,把一个刚踏出校门、正打算大展拳脚的小姑娘说得都快哭了。我心里头那个难受啊,只能劝劝那个被说哭的小姑娘:“孩子,这世上还是‘真善美’唱主角,要是现在觉得不顺心,别急,过几年再看看。天鹅可不能被乌鸦带着,也变成乌鸦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