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自知自己时日无多,召集了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光禄大夫金日磾、桑弘羊和上官桀,把刘弗陵托付给他们。
可以看出汉武帝谋略和眼光真是毒辣,这是个人分布在了国家的军事、外交、政治和经济等四个重要领域。霍光掌管着全国的军事、金日磾控制着外交、桑弘羊把控着全国经济、上官桀位列九卿,控制着百官。
但是,上官桀和桑弘羊想把霍光代表的霍家踢出政治权利中心,就后来发生了上官桀、桑弘羊刺杀霍光失败,桑弘羊全族被灭,上官桀被废的惨剧。
至此霍光彻底把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牢牢抓在了手里,而区区一个外来的金日磾,只有韬光养晦了。
按道理讲,这个时候霍光有大把的机会废幼自立,后面废昌邑王刘贺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什么霍光没有自立呢?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是霍光忌惮的。
第一:霍光自小就被哥哥霍去病送进宫里,跟着汉武帝刘彻,伺候汉武帝和学习治理国家。这期间有没有发生什么“断袖之宠”,无从考究,但是从汉武帝宠爱霍去病的架势来看,霍光对汉武帝有一种“慧眼识珠、识马伯乐”的认同感。
他从心里敬畏汉武帝的人格魅力,更敬畏皇权,而且他的内心也被汉武帝喜怒无常的性格挤压到了封闭的程度。所以他在汉武帝在世之时,万事微小甚微,小心翼翼,才取得汉武帝的青睐。
第二:此时的汉朝还没有到人心背离的境界,只是君幼臣重,那么多的军将勋贵家族还健在,如果霍光敢有什么不轨之举,那么将无葬身之地。
第三:霍光虽贵为大司马和大将军,但是没有一天带兵经验,军中将士能够像佩服霍去病那样佩服霍光者寥寥无几。
在汉朝,普通人通过军功才能获取军事职位的前提下,霍光以恩宠获得全国军事至高权,是很少有人会信服的。所以他没有调动军队的能力,即使他手握虎符,也很难保证军队不会临阵倒戈。
所以霍光在汉昭帝、昌邑王和汉宣帝三朝位高权重、威风八面,皇帝都要看其脸色行事,但是霍光不敢有半点对皇权不敬的想法。
但是权位过重,早已经被汉宣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终于在霍光去世一年后,汉宣帝抄了霍家,掘了霍光的坟,把霍光的尸体拉出来暴尸荒野。一代权臣落了个如此凄凉的下场,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而王莽的背景相比霍光则不同,如果说霍光是官一代或者官二代,那么王莽就是官十代。
王莽所处的王氏家族是西汉历史上最荣耀显贵的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
有九人封侯,五人先后担任大司马,而且有多人在军中担任要职。
而王莽则白身一个,在家侍候老母以及寡嫂,养育侄子。赢得了当时的道德模范称号。
而后,王莽在叔叔王凤和姑姑王政君王太后的举荐下,出任黄门郎。
而后慢慢爬到了要职大司马,虽然身居要职,但是王莽仍旧生活简朴。外出时,在外面碰到流民,就会痛哭流涕,甚至卖掉马车,救济流浪者。这些演技也的确让王莽的口碑更上一层楼。
后来,王莽因平定了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的“叛乱”,彻底地把朝廷的政治、军事大权握在了手里。
于是历史上,很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王莽示意大臣上书,说王莽“定策安宗庙”,理应与霍光一样,享受与其相同的封赏。
于是王莽被封为“安汉公”,位列四辅之首。而所谓的“四辅”也都是王莽的心腹,太师孔光,太保王舜,少傅甄丰都是王莽一手提起来的。
至此,整个朝廷都已经是王莽说了算了。皇帝到了孺子婴,王莽就让人又上书,示意孺子婴禅位王莽。
王莽这个影帝,又开始了表演,说新皇健在,自己得位不正,不敢接受。
这时有人献上了传国玉玺,孺子婴跪下叩拜,王莽这才接受了禅位,是不是很好笑的场面?
就这样,王莽在家族的庞大实力支持下,只用了八年就覆灭了西汉,建立了新朝。
比较霍光和王莽,可以发现,他们都作为外戚得势,最终权倾朝野。而霍光的背后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卫家人和霍家人,虽然他身居高位,但是还是没有能拿出手的实力。如果霍去病活着,那么霍光完全有实力夺权自立,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而王莽则不然,王氏家族已经渗透到汉朝政治、军事的各个领域,只要王莽摇旗一喊,呼应者何止成千上万?所以王莽自立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