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平将军,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曾四次前往新疆,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被划分为六个大行政区,彭德怀担任了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由于张治中曾担任过国民党政府西北军政长官,毛泽东考虑后决定让他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在张治中赴西北任职之前,毛泽东专门为他设宴送行,并带着幽默的语气对他说:文白先生,我们再来一次国共合作吧!张治中则谦逊地回应道:今天您是领导,谈不上什么国共合作。西北的人民和部队一直怀念我,我也常常怀念他们。如果您认为我有必要去西北一趟,我愿意做彭老总的顾问。毛泽东接着问:你以前是西北四省的军政长官,现在是副手,感觉委屈吗?张治中立刻答道:我完全接受,听命令,听吩咐。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说:那就好!以后你可以往返于西安和北京之间。 1949年11月26日,张治中从北京飞到兰州,彭德怀亲自到机场迎接他,两人一见如故。几天后,彭德怀和张治中一同飞往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准备改组新疆省人民政府,并拟定新疆的施政方针。 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时,彭德怀对张治中说:人民的事业要靠大家共同努力。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急需许多专业人才,你能介绍一些人吗?张治中表示:当然可以。经过一番考虑后,张治中向彭德怀推荐了若干军政委员会及部队干部人选,还提议了一位副秘书长和一位办公厅副主任的人选。推荐的人中,很多来自旧政府和军队,其中一些人的背景并不完美,甚至有些人曾经有过历史问题。对此,组织部门提出了不少异议。彭德怀得知后,郑重对有关同志说:我们选人要看标准,而不是看他们是否是党员。只要他不是汉奸、特务,没有血债和民愤,就是人才,我们就可以使用。 彭德怀的一番话,让那些反对的人无话可说。1949年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当时新疆有14个少数民族,人口约400万,还有10万国民党起义官兵。这些人思想上并非能立即转变,如何进一步稳定新疆局势成了彭德怀头疼的事。他决定请张治中出面,与起义官兵和机关留用人员进行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积极投身于新疆建设中。 不久,彭德怀召开了两次起义官兵和机关留用人员大会,张治中分别作了《怎样改造》和《再谈怎样改造》两次演讲。张治中的讲话深入浅出、情感真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稳定了人心。彭德怀认为张治中的演讲非常有价值,于是指示各地党报全文发表张治中的讲话,以便更广泛地影响民众。 然而,当时有人对彭德怀这一做法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张治中毕竟是党外人士,将他的讲话发表在党报上似乎不合适。彭德怀却解释道:为什么不能发表?他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党外朋友的,能够发挥党内同志难以做到的作用,为什么要有顾虑?很快,张治中的讲话在《新疆日报》上全文发表,随后《光明日报》、《甘肃日报》和《群众日报》也相继转载,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与彭德怀的接触增多,张治中和彭德怀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新疆解放初期,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按共产党的习惯,早上9点和下午4点各有一餐,而起义的干部对此不太适应。张治中向彭德怀提议,机关可以适应城市的饮食习惯,改成一天三餐。彭德怀听后没有立即做出回答,只说:这涉及到制度和后勤供应问题,我们需要研究一下。不久后,新疆政府机关也改为一天三餐了。 有一天,张治中去看彭德怀,发现彭德怀正在独自吃午餐,于是问道:您的夫人呢?她吃过了吗?彭德怀笑着回答:这是我们制度的安排,我吃的是小灶,她吃的是中灶,所以我们分开吃。张治中不以为然地说:何必这样呢?两份饭菜合在一起吃,不就可以了吗?彭德怀则解释道:那不行,我们打了20多年的仗,过得是低水平的生活,伙食上有些小差别,这是规定,任何人也不能违反。张治中听后感叹:看来彭总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值得我们佩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彭德怀迅速返回北京。不久,张治中也回到了北京。虽然两人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彭德怀被打倒,张治中对此感到十分不解。于是,他写了一封长达1万多字的信为彭德怀辩护,信中详细描述了彭德怀的简朴生活方式,甚至提到彭德怀洗脸水从不倒掉,总是接着用来洗脚。这封信首先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看完后,为了保护张治中,决定将信压下来。他派人对张治中说:周总理让我告诉您,信已经收到了,请您放心。您的任务是好好休息,剩下的事情我会处理。 1967年,张治中应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靠着儿子张一纯的帮助,才得以推着轮椅上去。张治中见到毛泽东后说道:主席,您的步子太快了,我们跟不上啊!周恩来在一旁听到后,担心张治中可能说错话得罪毛泽东,但张治中依然继续说:现在被打倒的干部已经不止5%了吧?我党内的许多老朋友,那些元帅都被打倒了,您老人家怎么办呢?在那个年代,张治中的话可谓直言不讳,真是难得一见的敢言之士。毛泽东听后,没有说话,便默默离开了。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因病去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