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染作品《中共一大会址》。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如果问,最具上海特色的城市符号是什么?石库门必是许多人心中的首选,它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众多创作者反复描绘的经典符号。
11月21日,“海派匠心・艺韵共融”上海市残疾人文化艺术作品展在北京故宫文创融合馆启幕。展览中,一件以靛蓝染布为载体、借助非遗蜡染技法再现石库门风貌的作品《中共一大会址》,成为展现海派文化与当代残疾人心声的生动缩影。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共展出54件残疾人创作的精品力作,涵盖蜡染、竹编、玉雕、皮雕等多个门类。展览将持续至12月中旬,让更多观众感受非遗之美、匠心之坚、生命之力。
深耕非遗技艺,增进社会融合
“非遗是民族的根与魂,助残是社会的善与暖。”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本次参展作品出自上海残疾人之手,他们中既有听力障碍、肢体残疾的艺术家,也有智力障碍的创作者,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深耕技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敬畏注入作品之中,使之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

活动现场展出的海派非遗作品。
斩获“中国玉石雕神工奖”金奖的玉雕装置艺术《子非鱼》,是中国玉雕史上首部由残疾人主导创作的作品。“在中国玉雕界,没有人可以用一只手去打磨,但是我们的一位上海阿姨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袁耀介绍作品《子非鱼》时,谈到残疾人在传承非遗文化上,不断打破自身身体的局限,就如同这件玉雕作品所要传达的理念一样,他们诠释了“众生自有喜乐”的生命力量。

残疾人艺术家朱俊展示皮雕制作技艺。
每一件非遗作品都需要时间与精力的深度投入:竹丝扣瓷历经十数道工序,百斤竹仅得八两丝;徐行草编要用指尖轻捻草丝,慢慢勾勒出形状和纹样……他们指尖的巧思化作了刺绣的繁花,专注的心意雕出了皮艺的精品,沉稳的性情成就了凤冠的璀璨。
上海非遗协会常务理事、上海非遗助残机构代表杨宁深有感触地说:“对残疾朋友而言,学习这些非遗技艺的门槛灵活,不受体力、场地的过多限制。从耗时三个月完成的大型蜡染,到直径不足1厘米的绣球耳饰,他们都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现,也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写照,每一件作品见证着‘残健共融、力争向上’的精神。”
多元发展方式,拓宽价值实现渠道
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不只是文化的载体,更是赋能的工具。
“本次展览旨在突破公众对残疾人的传统认知,促进社会对残疾人文化创造力的认同与尊重。”上海市残联宣文体处处长孙献忠说,希望通过故宫这一文化殿堂,让上海残疾人文创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帮助他们增加收入,也为城市文化多样性增添独特魅力,助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活动上展出的茶具、配饰及皮雕包制品等海派非遗作品。
在展览现场,“千里江山图”系列包制品纹理细腻、色彩还原度高,吸引不少公众驻足。“《千里江山图》是中国文化界的瑰宝,包包是行走的艺术,所以我们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大家把中国传统美学用在生活里。除了包制品,我们还有……”残疾人艺术家朱俊向大家娓娓介绍着作品的理念想法、工艺细节。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除了参与手工皮制品的雕刻上色,还会负责直播带货。工作室里像他一样身兼多能的学员不在少数,而且收入可观。
“传承好非遗文化是第一步,面向市场是第二步,走好第二步才能站稳脚跟,让残疾人就业增收真正落地生根,而非昙花一现。”朱俊所在工作室的发起人周大山说。
一批技艺精湛的海派残疾人艺术家也承担责任,以技传技、以能赋能,推动残疾人参与创作的作品能够不断走进公众视野。
上海市闵行区非遗项目“生漆调制和运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荣富,长期参与上海龙华塔、一大会址、上海大观园、玉佛寺等古建筑的修缮和上色,也投身于残疾人相关工作。
“手艺是我们的一项职业,也是一生的事业,得长久传承,代代精进。现在有很多作品都是我带着学生们一起做的,从选料到上漆再到雕琢,每一步都手把手教。他们可能上手会慢一点,失败的概率会大一点,但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成品反而更独特,今天展出的作品就很精美。”袁荣富介绍,5年来他已经带了将近30个学生,而且有一位学生还参加了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现在,他想多让学生们的作品“露露脸”,让他们的手艺被更多人认可,也让这门老技艺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