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三路大军伐树。这三路大军分别是由邓艾率领3万人马,由诸葛绪率领另外3万人马。这两路的任务是负责牵制姜维,使其无暇回援成都。而魏国真正的主力部队则是由钟会率领的十余万大军。三路伐蜀大军齐头并进,对蜀国展开摧枯拉朽似的攻击。邓艾偷渡阴平,击败诸葛瞻后濒临成都,最终刘禅选择出城投降。
那么有人会问了,如果刘禅不出城投降,蜀国会灭亡吗?邓艾兵临城下,威声大震。就兵力对比,刘禅明显处于劣势。当时成都周围的蜀军兵力有限,而且战力堪忧,刘禅投降虽然有自己软弱的一面,但当时的成都也是真的无力再守。邓艾所部大约两三万人,都是魏军精锐。显然,刘禅只靠成都的部队是无法坚守的。
可以说,在魏军兵临成都之前,刘禅已经把最后的希望都放在诸葛瞻的身上了。如果说诸葛瞻能成功挡住邓艾,那邓艾这支孤军将会在诸葛瞻和姜维的夹击下全军覆没。但诸葛瞻没有挡住邓艾,那么姜维带领的蜀汉主力将会成为一支没有后援的孤军,并且成都也无兵力可以在坚守。所以,邓艾攻破成都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在邓艾击败诸葛瞻后,蜀汉的命运其实已成定局,刘禅能够选择的只有战死或投降。还有更为严重的是,南中这地儿虽然经过诸葛亮征伐,但是人心并没有全部归复,反叛时有发生。就算刘禅弃城逃到南中,也会面临魏军的追击和南中蛮族的叛乱,到那时,刘禅的结局可能将会更加凄惨。
蜀国经过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姜维的连年征战,已经使国家的国库空虚面临崩溃。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国已经不是魏国的对手。即便说刘禅不出城,鼓励百姓守城,但城破人亡也是早晚的事儿,而刘禅审时度势,选择出城投降。可以说是替蜀国百姓着想了。抛开刘禅的想法水平不说,蜀国那个时候是被人打到了家门口,不出城投降,竭力抵抗只是徒劳,最终遭殃的还是城中的老百姓。
暂且不说城能不能守不住,敌方破城后会不会屠城。就算能够抵抗一段时间,或是等到援兵,但蜀国灭亡已经是迟早的事儿,因为当时蜀国国库空虚,国力极度衰弱,老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已经无力抵抗强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如果不投降顽强抵抗,不但是必死,无疑还会遭来屠城的血难。这个后果刘禅他是不愿意看到的。最后考虑再三,刘禅选择投降。事实上,刘禅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他应该考虑到了,蜀国投降是亡,不投降也是亡,不如投降留下生路。刘禅投降后,果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避免了屠城的血难,保住了百姓。暂且不谈刘禅其它方面的缺点,但从这一点来看,他不傻,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考虑到百姓,算是做出正确的决定。综上所述,刘禅不出城投降,蜀国在历史车轮的前进中,亦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