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世袭罔替”的说法。这意味着,只要一个王朝继续存在,那么某个爵位或者官职就会永远由同一个家庭传承下去,儿子传给孙子,孙子再传给儿子,代代相传,世代不息。明朝的名将戚继光,就是因为这种制度,从十几岁起就已经被任命为真四品的武将。但这种“世袭罔替”通常是有限制的,通常不会授予到“王”这个级别的爵位。 然而,满清似乎没有这种顾虑。满清建立初期,就设立了八位“世袭罔替”的王。到康熙和乾隆年间,又增加了四位。这样,满清便有了闻名后世的十二大“铁帽子王”。这十二位“铁帽子王”是后人对这一王爵的尊称,意思是“流水的官员,铁打的王”。因为朝廷的变动非常迅速,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只要清朝还存在,这些王公贵族就能永远保持王位。
我们知道,清朝在1912年灭亡了。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铁帽子王”,也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开始成为所谓的“遗老遗少”。但其中大多数依靠祖上的遗产,还是能够维持生活。然而,爱新觉罗·晏森则是一个例外。他在1910年袭爵成为克勤郡王,而满清在两年后便覆灭,所以他也成为了满清最后的“铁帽子王”。 关于晏森的记载,正史上并不多,他更多出现在当时报纸的奇闻版块。作为满清的“铁帽子王”,晏森从小过得非常奢侈。继承王爵后,他的生活方式更加挥霍无度。尽管满清朝廷已经衰落,但对这些王公贵族们,依旧每月发放不菲的生活费。 清朝灭亡后,皇帝都已无力自保,这些王公贵族们自然也只能自谋生路。有些读书好的去做官,或者教书写字,甚至有的出国留学,加入军队。最不济的,也只能依靠祖传的产业生活。晏森最终走到了这一条路。但他从小就惯于大手大脚地花钱,哪怕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他依然挥霍无度。很快,他的祖业就被耗尽了,收入也随之断绝。 面对无助的境地,晏森只得以“老王爷”的身份,开始一点一点卖掉家里的财物,直到一无所有。他甚至把祖坟上的玉雕和大树也卖了,想要挖掘陵寝中的陪葬品。虽然最后他并没有这么做,但这一行为让他被爱新觉罗家族所鄙视,并最终与他们断绝了联系。 连祖坟的树木都被卖光,晏森陷入了极度的困境。自小锦衣玉食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家产,也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最后,他不得不去大街上拉车为生,成为当时街头人们戏称的“车王”。尽管如此,晏森的消费习惯依旧没有改变,赚到一点钱就很快花光了,导致他一直没有积蓄。等到他老了,无法继续拉车时,他便过得极其贫困,最终据说死于街头的饥饿。你怎么看待他的结局呢?他是满清最后的铁帽子王,清朝灭亡后,他竟卖光祖产去拉车为生,最后死于街头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