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官的首选敲门砖,满清一代尤其重视进士身份。那么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各自有哪些传奇的科举生涯呢?有哪些特别好玩的故事呢?
一、进士的档次有哪些?
在明清时期,每次进士考试能考中被称为“进士”的一般在100至300人之间(逢皇帝、太后生日等大寿的年度可能会增加名额,称恩科),进士会按照成绩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叫做“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又被称为“一甲”,只有三个名额,就是大家都特别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往往会被授予翰林院编纂(从六品),而榜眼、探花往往可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起步就已经非常高了,级别已经是很多举人出身官员的天花板了。
第二级叫做“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又被称为“二甲”,名额一般在四五十人左右。二甲第一被称为“传胪”(也是总排名第四),也经常被直接授予翰林院正七品的官职。如果说一甲进士是“天上神仙”,那么二甲就是“半路修行”。二甲虽然比不上一甲,但是依然有不少好处,尤其是在官位“紧缺”的时候二甲进士可以优先“排位”,被当时的官场称为“老虎班”。
第三级叫做“同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又被称为“三甲”,同进士出生有点像今天的“享受同等学历待遇”,含金量稍差。三甲进士没有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和机会,一般会去地方任职,职业发展前途比起能留在帝王身边的一甲进士、二甲进士差了不少。
既然有了进士的档次了,下面我们就给晚清四大名臣按照考进士的成绩排个序:
二、晚清四大名臣科举成绩排序!
1、张之洞。
张之洞的科举生涯称得上顺风顺水,是一个学霸的科举故事。张之洞从自幼才思敏捷、读书用功,12岁刊刻名为《天香阁十二龄草》的个人诗文集。13岁前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又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兵学名著。1850年,不满14岁的张之洞回原籍南皮应县试,得中第一名秀才。1852年,16岁的张之洞考中顺天府解元,解元顺天府举人里面的第一名。1863年,27岁的张之洞考中进士,是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探花郎。
张之洞科举考试唯一的坎坷来自得中解元后多次进士考试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参加,诸如帮父亲办理军务、应付贵州苗民起义、结婚生子、为父亲治丧守制等等都耽误了张之洞参加科举考试。23岁的时候准备参加会试,可是族兄张之万是考官,需要回避。24岁的时候又准备参加会试,可是族兄张之万又是考官,又需要回避。最终在27岁成为探花郎,进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衔编修!开局就是七品官员。
2、李鸿章。
李鸿章少年聪慧,6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1840年,17岁的李鸿章考中秀才。1844年,21岁的李鸿章顺利地在北京考上举人。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取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赐进士出身。李鸿章的会试成绩比张之洞差了一点,但是第13名的成绩也是出类拔萃了。
李鸿章科举之路的坎坷就是23岁的时候,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但是人家第二次就考中了。
3、曾国藩。
1833年,22岁的曾国藩考中秀才。1834年,23岁的曾国藩考中湖南第三十六名举人。1838年,27岁的曾国藩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为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科举之路的坎坷就是24岁、25岁的时候,两次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但是人家第三次就考中了。
4、左宗棠。
晚清第一名臣左宗棠的科举之路居然从未考中过秀才,相信大家都不大相信,但是他居然是事实。1826年,14岁的左宗棠参加县试取得第一名。1827年,左宗棠在长沙参加府试获得第二名。这样只要再参加一轮院试,成绩合格即可获得秀才头衔。但是左宗棠父母先后离世,没能参加院试,而是在家丁忧六年。1832年,20岁的左宗棠因为没有秀才头衔,通过捐银108两获得“监生”名号参加乡试,取得中举人。但此后6年(分别是21岁、23岁、26岁的时候),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其中23岁这一次会试,本来左宗棠已经考中,只是位列榜尾,后来临发榜的时候发现湖南省多录取了1个人,于是就把左宗棠的成绩取消了。
左宗棠科举之路颇为坎坷,连个秀才都没考完,捐银获得考举人资格,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又给取消了。
三、晚清四大名臣关于科举、关于进士的故事。
1、左宗棠的进士梦。
唐代以来,中国的读书人就有了进士情结,左宗棠虽然文治武功、功名显赫,但因为从来没有考中进士,经常被同僚明里暗里嘲笑,此事左宗棠始终郁结于心、时常闷闷不乐。1875年,62岁的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一等轻车都尉期间,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帅军西征新疆。恰逢清政府在北京举行进士考试,左宗棠于是暂停军务,向朝廷上书一封,表示欲返回京师参加会试。新疆战时紧急,左宗棠不可获缺,慈禧太后经朝堂商议,让光绪帝敕命,给予左宗棠赐同进士出身,并赐官东阁大学士。就这样,左宗棠成为了御赐进士,还当上了大学士,是满清第一个举人出身的大学士。
2、左宗棠的“破天荒相公”。
左宗棠平定新疆后,被封为二等恪靖侯,爵位在爵位为一等肃毅伯的李鸿章之上,李鸿章和左宗棠本就关系不好,心有闷气,于是经常拿左宗棠举人出身的身份讥讽左宗棠。
1881年,左宗棠担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在此期间参与练兵、治河、禁烟等事。李鸿章因政见和左宗棠多有不同,于是就给左宗棠起了个“破天荒相公”的外号讥刺左宗棠。因为清代向来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汉人担任军机大臣一般都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而左宗棠没有靠中过进士,是御赐进士。李鸿章形容没有考中过进士的左宗棠担任军机大臣,在清代是破天荒的事情。
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事实是左宗棠担任军机大臣的确受到歧视,根据翁同龢记载,最先向皇帝报告英法联军毁劫圆明园的宝鋆,就因为左宗棠“非翰林出身故轻视之”,“有一团茅草之喻”,对他竭力排挤。
3、左宗棠的谥号故事。
中国古代文人特别重视谥号(谥号用于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是古人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生封太傅、死谥文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官最大的追求。左宗棠因为是举人出身,理论上讲死后的谥号是不能出现“文”这个字的。
这个时候,和左宗棠关系一直不好的李鸿章又出现了,有一次和人闲聊,说“刘仲璟说燕王百年后,逃不过一个‘篡’字;我说左公(即左宗棠)百年后,逃过了一个‘文’字。”意思是刘仲璟(刘基的二儿子)说燕王朱棣死了之后,后人就会认为朱棣是篡位;而左宗棠死了之后,却得不得带“文”字的谥号。左宗棠听说后,虽然气愤,也是徒呼奈何,还在最后在新疆用兵的时候,慈禧给了左宗棠一个赐同进士出身。
左宗棠去世后的谥号是“文襄”,终于还是带上“文”字了,“文襄”这个谥号有文治武功的意思,和左宗棠倒是很般配。张之洞的谥号也是“文襄”,但是张之洞并没有武功,所以有点不匹配。两个人的谥号都比不上李鸿章的“文忠”,历史上欧阳修、苏轼都是“文忠”的谥号,对于李鸿章这个贪官来说,实在是太好了。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是清末四大名臣里面最好的,整个清代才有8个人谥号为“文正”。
4、代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是三甲进士,又称“赐同进士出身”,有一点准进士的味道。有人编了一个段子来条款曾国藩:说曾国藩有两个幕僚,在一起对对联:
第一个出上联“夫人”,另一个对下联“进士”;
第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对下联“赐进士”;
第一个出上联“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对下联“赐进士出身”;
第一个出上联“代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对下联“赐同进士出身”。
两人用“代如夫人(小老婆)洗脚”调侃“赐同进士出身”,说吧一起哈哈大笑,这时曾国藩气哄哄地从内堂出来,怒气冲冲地走了。两个幕僚突然醒悟曾国藩是“赐同进士出身”,于是连夜收拾细软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