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以战论史之春秋时期:吴楚相斗-鸡父之战
创始人
2025-09-02 21:35:07
0

一.背景形势

前面提到过自从弭兵会盟后中原和荆楚便少有战事,逐渐稳定。而由于前期以晋国为首的中原集团实行策略是联吴制楚,所以吴国得到中原的扶持并获得技术文化步战之法等迅速强大起来,成为足以威胁楚国的力量。春秋时期的重点也从中原与荆楚转为淮河流域的斗争了。

吴楚两国从周简王二年起的六十年期间发生大小战斗约为18次,双方互有胜负。由于吴楚两国共争淮河流域的土地,而其战争性质逐渐成为土地争夺战有别于之前春秋时期的战争。

吴楚两国

二.两国战略

吴国战略是争夺淮河流域之地借以与中原诸侯保持联系;楚国战略是争夺淮河流域限制吴国发展兼以切断吴与中原的联系。

三.战争导因

周敬王元年,吴王僚率公子光兴兵进攻州来之地,楚平王听闻便联络陈蔡等六国诸侯伐吴以救州来并会于鸡父。当诸侯军向州来进发时,主帅令尹阳匄病逝军中,军心沮丧,代帅薳越资历过浅难以统帅诸侯之军便退回鸡父,吴军听闻准备发起进攻,鸡父之战开始了。

四.战场地理

鸡父位于大别山之西北,而其淮河上游之要冲就是州来。楚国控制此地对吴作战进可攻退可守,还可以控制周围小国;吴国控制此地不仅可以驱逐楚国势力控制淮颖地区小国,还可以由此进入大别山成为日后破楚入郢的起点。可见鸡父的战略价值之高。

鸡父之战

五.鸡父之战

吴国公子光分析楚军此时军心不定,政令不统,是进攻的好时机。公子光并献计,先用散乱不整的刑徒引诱胡沈陈三国军队出击,随即击败后使其奔逃以乱楚军,吴军主力再进行攻击。战争就像公子光策划的一样在晦日这一天进行了。诸侯军队被引诱出来,被吴军大败且其主公被杀,军心衰退,更加慌乱。而楚军未曾想到晦日出兵,仓促间又受诸侯慌乱,也崩溃败逃。吴军以一国之力击七国军队而出奇制胜。

战斗经过

六.战后情势

楚军大败后,薳越以自杀谢罪。楚王以囊瓦为令尹,囊瓦只坚固郢都,而且为求坚固守备耗用民力建造新郢城。沈尹戍谏言大敌尚在国土又广,不应消耗众多民力加固一城,但谏言未果。之后楚王和囊瓦急忙向吴国进攻,沈尹戍以军心未定民心不稳劝阻被拒。果然楚军大败,自此后楚国国势逐渐下滑。

道听兔说

吴国作为新兴国家凭借朝气与活力,情报谋略等等与楚国争斗多年。而鸡父一战很明显地体现了战术的优越和战争艺术。首先对于情报的把握。情报是战争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情报才可以合理有效地分配军力制定计划。孙子曾言“必取于人而敌之情也”。楚国对于淮河流域的东夷民族武装压迫,使其倒向吴国。所以楚军在此行动时,吴军都明若观火。所以公子光可以正确分析楚军情况以及诸侯军队特点。

然后就是战术的运用。明面上敌众我寡吴军处于劣势。面对此局势吴军灵活运用战术以奇制胜。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十分肯定进攻中奇袭的价值体现,吴军先以军事素养低的刑徒诱敌,使其放松警惕轻率出兵;又迫使胡沈陈军队大乱狂奔,乱军心破军阵;最后以晦日出兵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大家对晦日有没有敏感,而晦日作战也是楚军在鄢陵之战失败的原因。恰如孙子曰“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虽众,可使无斗”。

鸡父一战是情报与谋略配合的典范,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值得研究。

知识补给

楚国郢都是今天的湖北江陵西北位置。相关成语有郢书燕说意思是楚国人的信件燕国人解说,表达曲解原意的意思;郢人斤斧意思是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历史上,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是出了名的动荡,分崩离析。社会局势一片混乱。 就如...
原创 作... 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典故,说的是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逗褒姒一笑,去点燃烽火台,把诸侯大老远的骗过来,而...
原创 历... 在古代历史记录中提到国王们的能干的名将,大家可能都想起了武艺高强的男将军。很少朋友会想起这些女将军。...
原创 6... 海洋问题成忧思 1954年春天,新中国一扫旧社会千疮百孔的面貌,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息。在那一片祥和的...
原创 金... 首先不得不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金国的实际掌权者金兀术为什么要撕毁签署不到一年的议和盟约,倾全国之力下去...
王笛:微观史如何通过“边缘线索... 近日,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王笛以“线索的追踪:建构微观历史中的边缘者叙事”为题,做客于上海...
秦桧能够为非作歹十几年,真是金...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三月七日,秦桧被第二次任命为宰相,当时和他一起当宰相的还有赵鼎。当年十月二...
怒江州政协莅保考察滇西抗战史料... 4月27日至28日,怒江州政协考察组莅保考察滇西抗战史料系统性整理与活化利用情况。 考察组一行先后到...
原创 历...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官员一直都是地位最高的存在,因此那些能够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读书人也受到了人们的...
原创 明... 明朝后期有两位超厉害的武将,戚继光和李成梁。要说他俩谁功劳更大,这事儿真不好说。毕竟从古到今,皇帝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