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是陈留郡下辖的一个县,当时陈留郡由张邈掌控。曹操作为兖州牧,在封丘与袁术交战并取得胜利。随后,他乘胜追击,占据了陈留郡的大部分地区,最终夺取了该郡的统治权。
部队在返回途中,顺道占领了济阴郡的行政中心定陶城。
【袁术被“逼”进入陈留】
193年春天,曹操率军驻扎在鄄城。当时,荆州牧刘表切断了袁术的粮草供应线,迫使袁术不得不带领部队进入陈留地区。--《三国志·武帝纪》
193年年初,曹操带领部队驻扎在鄄城,这个城池他不久前才拿下。他盯上了济阴和陈留两个地方,打算把它们也收入囊中。
袁术在南阳的根据地被刘表夺取后,他带领部队转移到了陈留郡。
袁术在与刘表的对抗中处于下风,于是他改变了战略目标,转而将矛头指向了实力更为强劲的袁绍和曹操。这种策略调整反映出袁术在军事上的灵活应对,当面对一个难以战胜的对手时,他选择将战场转移到其他更具挑战性的对手身上。这种决策不仅体现了袁术的战略眼光,也展现了他不甘于现状、勇于挑战更强对手的野心。
他凭什么这么有把握?这种想法好像不太对劲。
参考《武帝纪》前文的内容来看。
袁术和袁绍关系不和,袁术向公孙瓒请求支援。公孙瓒派刘备驻扎在高唐,单经驻守在平原,陶谦则屯兵于发干,以此来对袁绍施加压力。曹操与袁绍联手反击,成功击败了这些部队。--《三国志·武帝纪》
刘备在南阳悠闲自在,却只让公孙瓒和陶谦替他出力,这做法似乎不太合适吧!
袁术会不会带着军队向北进发,结果自己的根据地被刘表给抄了?
这样一来,他不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而输给刘表,同时也不会对袁绍、曹操这些更强的对手产生畏惧心理。
袁术因受到刘表的压力,率军驻扎在封丘。
刘表施加压力,迫使袁术不得不调兵前往陈留。
根据司马光等人的分析,他们推测袁术此时已经率领军队在行进途中了。
袁术听到公孙瓒和陶谦的援军被击溃的消息,理智告诉他应该撤退。然而,当他发现自己的根据地已经失守,无路可退时,被迫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推进。
【袁术大军构成及外援】
袁术曾经派遣金尚前往兖州,刚到封丘,就遭到曹操的迎头痛击,被打得溃不成军,四处逃窜,几乎全军覆没。这段记载出自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吕布传》,引用了《英雄记》的内容。
金尚在王允执政期间被任命为兖州刺史,他的部队随后与袁术联合,共同向北进军。
袁术向北迁移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周密部署的行动。他安排金尚负责兖州事务,表明这次行动早有规划,并非匆忙逃离。这一安排充分展现了袁术对局势的把控能力,显示其北上是战略性的转移,而非被动应对。整个行动体现出袁术对权力交接的谨慎态度,以及对兖州事务的重视程度。
袁术在封丘驻扎,得到了黑山残部和於夫罗等人的支持。--《三国志·武帝纪》
他得到了黑山军的支持,同时还有南匈奴的於夫罗部作为雇佣兵相助。
在黑山军位于河内的主要据点附近,陈留一带,还有一位由李傕掌控的朝廷任命的冀州刺史,名叫壶寿。这一信息来自裴松之在《三国志·袁绍传》中所引用的《英雄记》。
袁术之所以认为自己还有胜算,完全是因为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他们的帮助让他产生了继续战斗的信心。
【袁术军粮问题】
根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孙坚派遣长史公仇称前往豫州各郡负责军粮调度,这一举措表明袁术集团当时是通过州郡系统来征收军粮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常见的后勤保障方式,由地方行政机构直接负责物资征集和调配,确保前线部队的粮食供应。通过这一历史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袁术集团在军事后勤管理上的具体运作模式。
袁术的根据地失守后,粮食供应链被切断,他不得不依赖随军携带的物资维持部队运转。尽管豫州各地有粮食可征,但筹集和运输都需要时间,短期内无法解决粮草短缺的问题。
袁术在后勤补给上遇到了大麻烦,这直接影响了他的作战策略。由于粮草征集和运输耗时过长,他不得不采取速战速决的打法,根本打不起持久战。一旦战事拖长,他的军队就会因为缺粮而迅速崩溃,一败涂地。
【袁术屯驻封丘的原因】
袁术的军队能够顺利推进到陈留北部的封丘地区,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陈留太守张邈在防守上表现得不够坚决,未能有效阻挡敌军;二是张邈与袁术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默契或暗中配合,使得袁术的进军畅通无阻。
张邈发现袁绍日益傲慢自大,便多次直言进谏,导致袁绍命令曹操除掉张邈,但曹操拒绝执行。随后,张邈在军事上失利,转而打算投靠袁术。(《三国志·张邈传》)
袁术进入陈留时,张邈几乎毫无存在感,完全没能给袁术制造任何麻烦。整个过程里,张邈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展现出任何阻碍,袁术的行动几乎畅通无阻。可以说,张邈在这场事件中完全被边缘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袁术原本向北推进,却突然改变策略,转为防守姿态,在封丘(位于现今河南省新乡市东南)驻扎下来。
袁术派遣部将刘详驻守匡亭。
曹操派遣刘详领军驻守匡亭(位于今河南长垣西南),摆出防守姿态。
封丘和匡亭这两个地方在哪里呢?咱们来瞧瞧它们的具体方位。
封丘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北边靠着古老的狼汤渠运河,南边紧挨着濮水。这样的地形让它既能利用濮水作为天然屏障,阻挡来自东郡的曹操和袁绍联军的进攻,又能依靠南边的浚仪(现在的开封市)这个水路交通要道,方便储存从豫州运送过来的粮食和物资。这种战略优势让封丘在军事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既能防守,又能保证后勤补给,真是一举两得。
匡亭坐落于封丘的东北方向,紧挨着濮水的南边。它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守护封丘的安全。
濮水是连接两地的水路通道,封丘的军队能够通过这条水路迅速抵达匡亭进行支援。
从整体部署来看,对方明显采取了防守为主的策略。他们计划在封丘地区储备足够的军需物资后,再考虑发动进攻行动。这种战术意图通过当前的布防安排可以清晰看出。
【匡亭、封丘之战】
曹操和袁绍绝不会坐视袁术得逞,他们必然会在袁术尚未备足粮草之际,抢先发动攻势。
袁术率领部队进入陈留地区。曹操与袁绍联手发动进攻,成功击败了袁术的军队。
袁绍的部队同样参与了向南进军陈留的战役行动。
曹操率军攻打刘详,袁术出兵增援,双方交战,曹操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三国志·武帝纪》
袁术的战略安排看似周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总有更多应对之策能化解困境。面对复杂局势,人们往往能找到比预想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曹袁联军采用了围点打援的策略,首先对匡亭的刘详发动攻击。袁术依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前往支援,然而却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袁术被迫撤至封丘城固守,曹操和袁绍的联军随即在城外布下包围圈。
城池再坚固,守军再多,粮草不够也是白搭。没有足够的粮食,再强的防御也撑不了多久。粮草是守城的关键,缺了这个,其他都是空谈。
不要总是觉得失败的人就很惨。袁术这个人,两次从低谷中爬起来,还能在乱世中称霸一方,显然不是等闲之辈。他能东山再起,说明确实有两把刷子。这种人就算跌倒了,也能重新站起来,甚至比以前更强。所以,别小看那些经历过失败的人,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有本事。袁术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了失败不等于无能,真正的强者总能在逆境中崛起。
由于补给短缺,局势紧迫,联军尚未完成合围之际,只能抓住机会向南撤退。
【曹操紧追袁术的意义】
袁术最初逃到了陈留的襄邑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睢县。然而,当他发现曹操的军队紧追不舍时,他不得不再次逃亡,这次他逃到了陈留的太寿地区。
曹操率军追击袁术,一路追到太寿城。为了攻下城池,曹操下令挖开河堤,引水淹城。袁术抵挡不住,只好带兵逃往宁陵。曹操不肯罢休,继续追击,袁术被迫再次撤退,最终逃到了九江一带。
曹操率军追击至太寿,这次他改变了策略,不再采取围城战术,而是下令挖掘水渠,计划引水灌城。
袁术一路向南逃窜,最终抵达了豫州梁国的宁陵,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宁陵县。曹操紧追不舍,再次将他击退,逼得袁术不得不继续逃命。
在三国时期,追击敌人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一般情况下,只需进行一次追击,敌军就会败退;或者追击一两个地点,就能彻底击败对方。
袁术逃亡途中,每到一处都能轻松入城,要么是因为他之前已经控制了这些地区,要么是张邈下令让这些地方对他不加阻拦。
曹操果断追击的行动非常关键。经过陈留时,他成功夺取了这片地区的控制权,原本属于张邈的地盘,现在全归曹操所有。这一举动不仅巩固了他的势力,还为后续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基础。
陈留郡的一半地盘都落入了曹操手中。这一仗不仅让袁术吃了大亏,也让陈留太守张邈处境艰难。自此之后,张邈不得不服从兖州牧曹操的指挥,失去了原有的自主权。
【曹操还军定陶】
193年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返回定陶驻扎。这一军事行动标志着他在中原地区的战略布局,为后续的军事扩张奠定了基础。定陶作为当时的重要军事据点,为曹操提供了休整部队和筹划下一步行动的有利条件。这一历史事件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明确记载,是研究曹操早期军事活动的重要史料。
即便曹操之前并未实际掌控济阴郡,但他在兖州驱逐袁术后,声望正隆。从宁陵返回鄄城,若再绕道陈留未免过于迂回。此时选择途经济阴郡,显然合情合理。
曹操率领军队抵达济阴郡的行政中心定陶后,选择在城内安营扎寨。
此时,曹操已经牢牢掌握了济阴郡的统治权。
【总结】
袁术无奈之下只能进驻陈留,但他万万没料到,这一行动反倒让曹操轻松掌控了陈留和济阴两个郡。袁术原本以为自己能在这片区域站稳脚跟,结果却给曹操做了嫁衣。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袁术的计划彻底落空。这一转折不仅让袁术的处境更加被动,也让曹操在兖州的统治更加稳固。袁术的失策直接导致了曹操的崛起,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