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4年),关羽进攻襄阳、樊城。守将曹仁不敌,只好向曹操求援;眼见关羽出兵,偌大曹营,竟无一人敢应。
曹操见状,长叹一声,选择了比较信赖的外姓武将——于禁;接着,骁将庞德也欲请战,曹操见他言辞恳切,遂令让他协助于禁出兵。
结果没过多久,于禁、庞德便被关羽直接来了一出“水淹七军”。经此一役,于禁投降,庞德宁死不屈,被斩,关羽声威大壮,陈寿评曰:
“威震华夏!”
不久后,曹操便生出了迁都的打算。因此,有人提出一种假设:
关羽水淹七军,吓得曹操打算迁都。
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关羽攻樊,威胁不到许都
此说有明显弊端。襄樊,位于荆州北大门,原本为南阳辖内。曹操占据南阳,将其分出,划为北方管辖。虽说他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但经过多番争夺,襄阳樊城中的主导权,还是落入了曹操手中。
而这里,便是荆州的北大门。关羽打下此地以后,还要再拿下南阳,然后是宛城以及其身后的北方各郡县。换言之,别说关羽此时未拿下襄樊,就算他拿下了,也威胁不到远在豫州的许昌。
除此之外,曹操早早便与汉献帝“分家了”,自打下冀州后,他本人一直在更北方的邺城,距离关羽攻打的襄樊,更是十万八千里。由此可见,关羽即便打下襄樊,也对曹操和汉献帝造不成任何威胁。既然如此,曹操又为何打算迁都呢?
曹操迁都,意在躲避群盗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按照陈寿的书写顺序,关羽“威震华夏”,不仅与他水淹七军有关,也和陆浑群盗遥领关羽之令有关。实际上,这一系列的反应是连续的。
关羽水淹七军,曹营诸将皆惊骇不已;就在这个关头,一支打着关羽旗号的土匪,却逼近了许都。
据《三国志·胡昭传》记载:这支陆浑群盗,以孙狼为首,他们本是良民,但因遭受迫害而奋起反击,并在途中收拢了很多民众加入,声势较为浩大。
彼时,关羽兵出荆州,地方太守望风而降,名声正盛。正因如此,孙狼便派人联系到了关羽;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们还没联系上,便率先打着“关羽偏军”的旗号来行事。
由于关羽刚刚做了一件大事,故而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便以为孙狼背后真有关羽支持。就连曹操,也不例外。言至于此,或许会有人疑惑:一支普通的土匪军,何以能让曹操感到威胁呢?
焦头烂额,曹操忧心忡忡
一方面,曹魏内部发生了动荡。关羽出兵前后,曹营中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皆望风而降,一些怀有异心的将领,也处在观望状态,打算改投关羽麾下。
与此同时,曹魏内部还发生了
“魏讽谋反案”
,且牵连其中的,竟大多都是荆州人氏。外有边地武将,内有心腹谋臣,这些人的反叛,严重打击了曹氏一族的权威。
另一方面,曹操暂时找不到合适人手来镇压这支陆浑群盗。尽管,曹魏帐下人才济济,但被曹操倚重的大将,都另有重任。
此前,夏侯渊已战死汉中;夏侯惇与张辽屯兵合肥,防止孙权来袭;北方乌丸部落作乱,曹彰率军出征;至于其他将领,要么提前病逝,要么脱不开身。
如此一来,曹操一时之间,竟找不到合适人手来处理一支土匪。如此一来,孙狼带领的陆浑群盗愈发嚣张,他们一路劫掠,来到了许都附近,给此地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这里便明确提到:孙狼等人靠近许都,可能把汉献帝劫走。曹操正是担心他们做到这一步,才打算给汉献帝挪个地方。对此,蒋济、刘晔等谋士却劝说他:
不如先解决关羽
。
经过一番思索,曹操决定舍弃江南地区的利益,用它来打动孙权出手。就这样,在曹孙两方的联手夹攻下,关羽大败,随即被孙权所杀。
关羽既然遇害,打着他旗号的陆浑群盗,便无法再“狐假虎威”。到了这一步,他们自然便很容易解决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