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横扫荆州,吞并了这片广袤的土地,雄心勃勃地集结了八十三万大军,剑指江南。他不仅以兵力压迫,更送来了降书,迫使孙权选择臣服。然而,孙权虽雄心勃勃,欲图大业,但心中对于自己实力的疑虑,却让他犹豫不决,动摇不已。对于他来说,如何应对曹操的逼迫,成了至关重要的难题。
在这个关键时刻,鲁肃挺身而出,向孙权进言:“荆州与我们紧紧相连,这里地势险要,资源丰富,且民众富庶,正是成就霸业的沃土。刘表虽已去世,刘家两个儿子常因权力争斗而内耗,军中将领各怀心思,动荡不安。曹操虽然强大,但在此时,他与刘备之间的矛盾尚未消弭,刘备作为一位有野心的英雄,若能联合我等,一同抵抗曹操,无疑会为您带来极大的优势。”
鲁肃的建议清晰而有力,他继续说道:“主公若能趁刘表去世之机,派我前往吊丧,探一探刘备的态度,若能促成联盟,则可一举反曹。如果刘备拒绝合作,亦可趁机先发制人,除去这个隐患。事不宜迟,主公若迟了,曹操必先一步施压,那便难以应对。”
孙权听后,觉得此言极为中肯,于是立即命令鲁肃启程前往夏口,以吊丧为名,借机探听刘备的心意。
诸葛亮得知鲁肃前来,心中早已有了计较。鲁肃到达后,与刘备及诸葛亮会面,他直言道:“我家主公孙权,心怀大志,贤能众多,已经拥有强大而稳固的基础。如果能与刘皇叔您联手,必定能携手共建大业。若您派一位心腹来我东吴商谈,定能共图未来。”
诸葛亮巧妙地推辞道:“我家主公常年缺乏亲信,又与孙将军未曾有过深交,贸然前往,恐怕有失体面,且不必添麻烦。”鲁肃笑着回应道:“您的兄长已在我东吴任职,不如让我带您一同前往,既可与兄长团聚,又能顺便与孙将军商谈,何乐不为?”诸葛亮微微一笑,答应了鲁肃的提议。于是,鲁肃如愿以偿,成功完成了这次关键的外交使命。
鲁肃返回东吴时,正值孙权和众臣讨论曹操降书之事。令孙权失望的是,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们纷纷主张投降曹操,主张牺牲自己的原则来保全江南。这一刻,孙权内心的斗志又一次受到了打击。见鲁肃归来,他立即迎上前,握住鲁肃的手,焦急地问道:“如今,如何是好?”
鲁肃沉稳答道:“刚才那些言论,都是短视之论,根本无法成就大事。若他们要投降,可随意,但主公您绝不能如此轻易放弃。”孙权眼中闪现希望,再次问道:“那为何如此说呢?”
鲁肃缓缓开口:“我举个例子,若我鲁肃投降,曹操必会任命我回家,赏赐一个职位,虽说只是一官半职,但我仍能生活安逸,官运亨通。然则您若投降曹操,他对您的安置不过是封侯,给您一辆车、一匹马,十几名随从,哪里还有可能称帝称王呢?所以,这些文官的建议,皆是为他们自己着想,您必须三思而后行。”
孙权听后,心中豁然开朗,鲁肃之言正中要害,深感赞同。他也意识到,若曹操真有意接纳他,恐怕结局将与刘琮的悲剧无异。若投降,恐怕不止没有未来,甚至会身败名裂。尽管如此,孙权心中依然对东吴的实力心存疑虑。此时,鲁肃继续为孙权排忧解难:“诸葛瑾的弟弟,卧龙先生诸葛亮也在此地,咱们可以共同商议对策。”
在鲁肃的指引下,孙权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心中充满了坚定的决心。这一刻,他明白了自己必须走出一条与曹操对抗的道路,而非屈服于强权。愿这份坚定与勇气,成为东吴最终胜利的源泉,亦如那远方的星辰,指引着他们走向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