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言:
在看一些清朝电视剧的时候,一些臣子会对皇帝自称“奴才”。大家一定不要有什么误解,“奴才”并非一个贬义,或者自谦,并非所有的臣子,有资格这样称呼自己。
清宫太监回忆:“奴才”并非卑贱之称,是各个世袭王公,对太后,皇上,皇后的一种称呼,只有收到皇家圈养者,才有资格在皇上面前,称呼自己为“奴才”。
从历史典籍上来看,清朝时期“奴才”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不是任何人都能用的词汇。“汉臣奏事称臣,满臣称奴才,唯有满汉会衔之时,满人才称臣。”
清军入关之前,一直沿袭奴隶社会的遗风,统治者都被称为“主子”,归其管辖的满族子民,都是“主子”的家奴,因此自称为“奴才”,因此在满洲的家族之中,一般情况之下,没有“你、我”这样的称谓。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认为,“奴才”只有满人会这样称呼自己,其实不然。
首先,并非所有的满人,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
1,清朝的皇子,尽管也是满人,可是他们在向皇帝上奏之时,没有公私之分,全部自称“臣”,从未见过有自称“奴才”的奏折。
2,皇帝的兄弟,也不向皇帝称“奴才”,也一直以“臣”自居。
3,皇帝的长辈,也不需要向皇帝称“奴才”。
4,皇帝在母亲面前,也不能称“奴才”,只能称“儿臣”。
5,皇帝祭天之时,自称“臣。”
另外,满清八旗之外,也有一部分可以自称“奴才”。
1,最早时期,八旗臣工,奏折也称呼为奴才,然而后来,一国大臣自称奴才,不合体,于是就开始禁止使用,只有一种人例外,那就是被革职的官员,可以自称“奴才”,满汉皆适用。
2,清朝皇宫的宦官、太监,一般都是一些贫苦的汉人担任,因此他们自称“奴才”。
3,清朝的武官,无论满汉,在请安折子中,都必须称呼自己为“奴才”。
4,清朝时期,满语、蒙语非常的重要,在皇宫中,教导皇帝或者皇子蒙古语的老师,他们并非是八旗的蒙古人,可是在见到皇帝或者皇子的时候,也必须成“奴才”。
到了雍正年间,对“奴才”和“臣”,进行了正式的规范。
雍正元年,世宗就下令:“奴才”“臣”都是臣下之词,不宜有两种形式。自此之后,所有的奏章,一律用“臣”字。
乾隆年间,对“臣”“奴才”,再一次进行了界定。
公事的时候要称“臣”,私事的时候可以称“奴才”,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亲近疏远之分。
尽管乾隆给出了具体的用法,可是还会有许多的八旗臣子,为了取悦与他,刻意拉近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公事奏折之中,还是自称“奴才”,以示亲近,这样的做法,经常被乾隆批评。
比如,常青,徐期曾联名上书自称“奴才”,被乾隆批不知政体。
原来乾隆早就规定,八旗子弟的奏折之中,除了请安、谢恩之外,必须称“臣”,乾隆批评他的原因很简单。
1,常青的奏折为公事,应自称“臣”。
2,与其联名的徐期曾,为汉人,在折子中自称“奴才”,导致满汉不分,有违体制。
清朝末期,为了革命的需要,一些文人就围绕“奴才”大做文章。
将“奴才”,与无耻、卖国、无尊严联系在一起。
针对革命党的批判,清政府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改革。
光绪三十二年,大清政府免去满族“奴才”的字样,一律称臣。
一直到宣统二年,大清朝廷再一次重申:
满汉诸臣,凡是奏章公事,必须一律称臣,八旗官员所有奏折,无论公司,不在称“奴才”,与汉族官员一样,统一称臣,以示满汉平等之意。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大清政府,土崩瓦解,“奴才”这个词语,这个称呼,跟随封建帝制,成为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