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历史上,存在一位人物,他以医药学家、道士的身份著称,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就是孙思邈。谈到孙思邈,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医学巨著《千金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孙思邈及其《千金方》的故事。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自幼便对学习充满渴望,拥有广博的知识。然而,他身患疾病,花费大量家财治疗,于是下定决心自己学医。孙思邈自幼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7岁时已认识一千多字,并能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记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他十分器重,称他为“圣童”。18岁时,孙思邈立志研究医学,“颇觉有悟”,开始为乡邻治病。到了20岁,他已能谈论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誉为“圣童”。
孙思邈不仅精通内科,还擅长妇科、儿科、外科和五官科。他首次主张妇儿病要单设科室,并在著作中详细论述了妇、儿医学,强调“崇本之义”。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有《妇人方》和《少小婴孺方》,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受他影响,后世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孙思邈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主张辨证施治,认为人若善于调养身体,就能远离疾病。他提倡个人卫生,注重运动保健,并主张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方法。
他还研究了常见病和多发病,比如治疗甲状腺肿大病,他使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效果显著。对于脚气病,他首次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这种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治疗效果良好。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以及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等。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研究,十分重视民间验方,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颇有造诣,创造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