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村的集市上,常常能看到竹编的身影:竹篮、竹筐、竹席、竹篓…… 这些由竹子编织而成的物件,朴素实用,带着淡淡的竹香,藏着老艺人的匠心与智慧。
竹编的第一步是选材,老艺人会挑选生长多年、粗细均匀的竹子,这样的竹子韧性好,不易折断。砍回来的竹子要先放在阴凉处晾干,然后用特制的工具将竹子劈成粗细一致的竹篾。劈竹篾是个技术活,既要力气又要技巧,手腕用力均匀,才能让竹篾薄如蝉翼,却不易断裂。有的竹篾还要刮去外皮,露出里面洁白的部分,让编出来的物件更美观。
编织的过程更是考验耐心。简单的竹篮用 “一上一下” 的平编法,复杂些的则有斜纹编、花纹编等。老艺人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篾之间,时而挑、时而压,原本零散的竹篾在他们手中渐渐有了形状。编到转角处,竹篾要巧妙地转弯,保证物件的牢固和美观。一个小小的竹篮,往往要花上大半天时间才能编好,每一个针脚都凝聚着心血。
竹编物件不仅实用,还透着自然的美感。竹篮用来买菜,环保又结实;竹筐用来装粮食,通风防潮;竹席铺在身下,夏天睡着清爽凉快。以前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竹编用品,它们陪着人们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见证着生活的点滴。
如今,机器生产的塑料制品渐渐取代了竹编,但仍有一些老艺人坚守着这门手艺。他们说,竹编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一种传承。看着那些粗糙的竹子在手中变成精致的物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偶尔有年轻人来学习竹编,老艺人们总是倾囊相授,希望这门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竹编里的匠心,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手艺的执着。那些带着温度的竹编物件,不仅方便了生活,更让我们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感受到传统手艺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