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五日,淞沪会战进展到空前激烈的第三天,杜公馆里来了位神秘客人。
隆隆战火中,戴笠进门,杜月笙知道一定有事。
战时无闲话,戴笠一开口即表明了来意,他想以“别动队”的名义在上海组建一支部队,正式协助国军作战,而这只有杜月笙尽力而为方能达成。
杜月笙问,大致需要多少人?
戴笠答,最低限度一万人。
听到这个数字,杜月笙既吃惊又愕然,在他看来,如果招呼白相人打架斗殴、聚众滋事,一时调动几万人不在话下,但聚集一帮乌合之众上战场正规作战,而且还要即刻召集,这事能办成,能办好吗?
戴笠自然知道杜月笙的顾虑,于是开始打气,委员长认为此举势在必行,他答应番号、军械、弹药、粮饷均由政府颁发。
听到这,杜月笙兴奋了。
淞沪开战以来,杜月笙一直尽力支援前线,除了以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的名义发起组织救护委员会,救护前线受伤军民,张治中那,张发奎那,杜月笙更是第一时间送去了急需的军需品以及大批慰问品。
这其中,包括市面稀缺的电话总机、机器脚踏车甚至装甲保险汽车——
然而对抗击日寇而言,这些毕竟属于敲边鼓,而戴笠带来的任务就不同了,此举无异于杜月笙本人亲自上阵抗敌。
对于像杜月笙这样有民族气节的江湖人、中国人,怎能不兴奋!怎能不激动!
在这种情绪下,暂时的疑惑顿时云散,杜月笙连夜与戴笠商量办法。当夜,筹备委员会名单出炉了,筹委会地点也确定了。
九月四日,蒋介石发来电令,指示成立苏浙行动委员会,任命杜月笙为苏浙行动委员会中将主任,其他委员包括书记长戴笠、桂军宿将刘志陆、三大亨之一张啸林、淞沪警备司令杨虎、上海保安总团少将总团长吉章简、上海特别市原市长吴铁城、上海财界巨子钱新之、淞沪会战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
从这份委员名单中足可见杜月笙的江湖地位,绝不是一个青帮头领那么简单。
因战线吃紧,九月七日,蒋介石又发来电令,限令戴笠、杜月笙等人在一个月之内,组建万人别动队游击武装,配合正规军对日作战,在敌前敌后袭扰牵制日军,肃奸清谍。
由此,属于杜月笙及其门徒的铁血抗战时刻正式拉开大幕。
一时间,青帮众门徒以及上海滩的各种青年在杜月笙的号召下纷纷加入到这支即将赴死的队伍中来,仅仅半个来月,一万零八百的淞沪别动队火速成军了。
成军后的淞沪别动队分五个支队和一个直属特务大队,其中,第二支队队长由杜月笙一生最器重,临死都要等看一眼的陆京士担任。
在出人上,杜月笙不留后手,在出钱购置武器上,杜月笙更是不惜代价。虽说淞沪别动队的装备原定由国民政府供给,但实际上,当地驻军只拨给了部分武器弹药,不足的部分几乎全由杜月笙等人承担了下来,仅快慢机手枪,杜月笙就自掏腰包紧急购买了五千支。
一九三七年十月,刚刚组建训练不足一月的别动队开始奔赴火线。尽管作战能力差,但大多数成员均拿出了誓死报国的抗敌意志,在沪西、在南市、在浦东、在苏州河两岸及京沪、沪杭铁路沿线,别动队对日军一次次地侦查、破坏、突袭、狙杀——
十一月九日,别动队迎来了生死硬仗,其中又以第三、第五支队在南市坚守阵地为最。
那几天的杜月笙,既热血澎湃又心忧如焚,尤其对陆京士的安危,杜月笙俨然已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
十一日,完成三天阻击任务的第三支队终于得到了撤退命令,杜月笙第一时间派出弟子将陆京士从火线上抢救了下来。
据说,当看到心爱弟子不辱使命,大幸而归时,杜月笙泪流满面。
但比起陆京士的九死一生,别动队的其他兄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其中,第四支队在苏州河北岸全部阵亡——
至于总数,整个淞沪会战期间,别动队阵亡共两千七百余名兄弟,在踏上战场前,他们有可能是地痞,有可能是流氓——
是杜月笙让他们成了为民族而战的热血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