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的夺位之争广为人知。后来的历史学者多认为,唐初的夺位之争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或者认为是秦王与父亲李渊之间争夺帝位。但很少有人提到齐王李元吉作为独立势力的情况。令人有趣的是,李元吉未能独立夺位的间接原因与隋末的反王刘武周有关。那这其中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晋阳起义爆发,李渊、李建成与太原的公子们率领主力军队进军关中。但由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周围还有不少不服从李家统治的势力,李渊无法将全部力量带走,决定留下四儿子李元吉驻守晋阳,并安排了一些贤臣辅佐他。在父亲和两个兄长离开后,晋阳及河东地区就基本由李元吉管理。 如果李元吉抓住这个机会,打好自己的基础,他完全有可能以晋阳为中心,逐步将河东打造成个人的势力范围。遗憾的是,李元吉在晋阳的治理并不顺利,他的管理风格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百姓的怨声载道,导致他的威望大幅下滑。然而,在乱世之中,能否赢得战争才是最重要的。公元619年(武德二年),李元吉迎来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隋末的反王刘武周大举进攻河东。 可是,李元吉未能有效抵挡刘武周的进攻。更糟糕的是,李渊派来的援军(如裴寂等)接连遭遇惨败,结果大部分河东地区都被刘武周占领。尽管如此,李元吉还是有机会扭转局势。晋阳作为李唐的发源地,城防坚固,且储备了大量的物资。如果李元吉能坚守晋阳,等到二哥李世民的军队赶到,他就可以南北夹击,一同平定刘武周,从而共享这场胜利的功劳。然而,在李渊援军接连失败后,李元吉未能冷静应对,他在慌乱中选择逃离了晋阳。结果,群龙无首的晋阳很快被刘武周攻破,河东的局势进一步恶化。而李元吉一旦逃离晋阳,也就彻底失去了再介入河东的机会,失去了将该地区变成自己势力范围的可能性。从此,李元吉在唐朝的政坛上,始终处于父亲李渊、大哥李建成或二哥李世民的附庸地位,再也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上一篇:著名敦煌学者、艺术家宁强去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