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她与皇帝伉俪情深,处处模仿自己的婆婆,是葬于明十三陵的第一人
创始人
2025-08-29 20:02:43
0

在封建社会,两情相悦结为夫妻,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即便是皇帝也不例外。哪怕是明成祖朱棣,也摆脱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明初时,明太祖朱元璋就听说徐达的长女知书达理,秀外慧中,于是便向这位第一大将提议:朕和你是布衣之交,听说你有个好女儿,干脆嫁给我的儿子朱棣,自古君臣投机的,也是如此。

于情于理,徐达都不可能拒绝,因此就在洪武九年,14岁的徐氏嫁给了16岁的燕王朱棣,成为燕王妃。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却也是天作之合,朱棣夫妇从此夫唱妇随,相濡以沫,非常恩爱。

本来,皇位是要传给太子朱标的,即使朱标过早去世,也是要传给皇太孙朱允炆的,朱棣铁定没戏。不但没戏,他还得迁往北平,为国家戍守边疆。虽然贵为藩王,但在靖难之役之前,以他的志向,朱棣的日子过得极为憋屈。

此时的燕王妃徐氏,跟随丈夫在北国,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学习自己的婆婆马皇后,二是不断的生育儿女。

马皇后是明朝的开国皇后,不仅在后世的评价很高,在当时也是全民偶像级人物。徐氏在封地为马皇后的去世守孝三年,每天粗茶淡饭,并不流于形式,并不走过长。马皇后的遗言中,很多是教育子女的,她都能够全部背诵,这也成为了徐氏人生道路的指南针。

关于第二件事,徐氏的贡献就更大了。她与朱棣在北方十来年时间,竟然生了三男四女七个孩子。也就是说,朱棣一共才九个孩子,除了一男一女的生母不详以外,其余的几乎都被徐氏一人所包办。要知道,朱棣后来是当了皇帝的人,后宫佳丽无数,光高丽都进贡了好几个女子。

有人认为,朱棣是因为在靖难之役中出了问题,才导致后来无子嗣的尴尬局面,但他与徐氏的感情极深是不争的事实。他当上皇帝之后,徐氏顺理成章由燕王妃册立为皇后。但是,后宫之中,再无人被册立为妃。史书上朱棣的那些妃子,都是在徐氏去世之后所封,这充分说明徐皇后在朱棣心中是何等重要,他甚至不能让任何女子,稍稍接近徐皇后的地位。

徐氏也确实贤惠,她处处以马皇后为自己的榜样,相夫教子。在靖难之役的最关键一战,李景隆趁朱棣在外,猛攻北平。世子朱高炽守城岌岌可危,是徐氏鼓励城中百姓、士卒的妻子,亲自为她们发放铠甲,激励她们和丈夫一起死守城门,这才避免了灭顶之灾。

在当上皇后后,她处处为黎民百姓考虑,并且向朱棣进谏。朱棣的性格极为暴躁残忍,酷似朱元璋,是徐皇后的柔情,避免了更多生灵涂炭。她更是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辑录了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故事,编写了《劝善书》,向明朝官员百姓劝善惩恶。

即使是在她临终的时候,她也不忘告诫自己的丈夫要厚待百姓,恩待宗室,更是叮嘱自己的儿子朱高炽要代替她北巡,慰问当年共同奋战的北方将士。

在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作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后,她的名气没有马皇后大,但他处处模仿自己的婆婆马皇后,获得了几乎一样的评价。正如马皇后的去世,带给朱元璋的伤痛一样,徐皇后的去世,也让朱棣大为难过,这也成为了朱棣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之后,他才广征美女,充实后宫,希望通过醉生梦死来麻痹自己。

徐皇后去世后,一直没有下葬,这是因为朱棣此时已经有了迁都的打算。他不愿意让妻子留在南京,而提前为自己和徐皇后挑选万年吉地。直到永乐十一年长陵地宫修建完成,朱棣才依依不舍地将妻子迁去安葬。又过了十年之后,朱棣驾崩,他终于能够和朝思暮想的妻子团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人与人之间会出现摩擦,国与国之间也会出现冲突。我们提倡国家之间尽可能多的合作,友善相处,因为这样才能...
原创 刘... 这些人里面一大半武将谋臣根本就没有属于过刘备,给刘备安排这些人,可能还不如刘备只有关张表现好。 吕...
非洲未来能源展开幕 助力非洲能... 当地时间3月25日,非洲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展览会——非洲未来能源展暨非洲太阳能与储能博览会在南非约翰内...
原创 历... 历史上的关羽究竟长什么样子呢? 《三国志》中,对关羽的描述如下: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
原创 古...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的民族后来都失去了名字,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消失了,而是与其他的种族融合,或者分散在了...
原创 面... 汉朝时期,人们曾认为世界的中心在长安,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也认为世界的中心是罗马。我们都知道改变这一认知...
原创 同... 看似秦桧是为了宋、金议和,而谋划个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抗金名将岳飞。其实仔细揣摩《宋史》“秦桧列传”...
原创 萧... 最近唐嫣的《燕云台》火了,现在很多大女主的戏码,有些难免有夸大甚至是虚构的成分,但历史上这个萧燕燕可...
原创 侯... 公元 548 年,东魏叛将侯景率军攻破建康城,梁武帝萧衍饿死于台城深宫。这场被称为 “侯景之乱” 的...
原创 美...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欢迎关注本期的原创系列文章《墨说三国》。本期我们一起聊聊东吴的英雄人物。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