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的16位皇帝中,被后世视为昏君的不少,正德皇帝朱厚照算一个。从15岁即位到31岁驾崩,在位的16年里,朱厚照几乎没干过多少正经事。后人所耳熟能详的无外乎他宠幸宦官、开设豹房、自封大将军、亲征被俘的宁王……以上种种事迹,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昏君的形象。
然而好或坏总是相对而言的,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除了角度问题,所得信息的全面与否,也能够影响我们的判断。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就目前已知的史料来看,正德皇帝显然是昏君无疑。然而在2004年时,美国一位华裔将自家珍藏的一份正德年间的圣旨送进了拍卖行,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以2000万的天价成交。经过业内人士和文物专家的鉴定,该圣旨是非常罕见的正德皇帝亲笔。
明朝圣旨加上皇帝亲笔,在动辄过亿的拍卖会上,2000万的成交价并不为过。这道正德皇帝的亲笔圣旨长185公分、宽30.5公分,用皇权专属的黄色绫绸布制成,是同类藏品中难得的极品。
相比于圣旨的材质和做工,让外界更加感兴趣的是圣旨的内容,通篇313个字,颠覆了正德皇帝在大众心中的昏君形象。这道圣旨的落款时间为“正德三年五月初三日”,当时朱厚照18岁,亲笔写下的这道圣旨让人惊诧不已。我们先来看看朱厚照登基之初的所作所为,由于是孝宗皇帝的长子和独子(次子朱厚炜夭折),所以朱厚照从小就得到了父亲所有的宠爱。
朱厚照从小就很聪明,清人在修编《明史》时,也不吝一句“性聪颖”。然而这么一名天资聪颖的少年天子,登基之后却不干正事。在位仅仅四个月,就让大臣们忧心忡忡,比如应国公张懋的奏章中就提到:
“甚至群小杂沓,经出掖门,游观园囿,纵情逸乐。”吏科给事中胡煜也规谏道:
“君值英妙之年,正力学之时,但儒师日讲之时,课业未毕就有鸿鹄之思,几席研读未几,忽生逸乐之想。”
放在今天,朱厚照就是一个逃课去网吧打游戏的高中生。但是逃课一直往“网吧”跑也总会无聊,于是在太监刘瑾的引导下,朱厚照的花样越来越多。比如在宫中模仿街市做生意,让太监们扮演店家和老百姓,自己则当富商。过完瘾之后,朱厚照又在皇宫里模仿开青楼,让宫女们假扮风尘女子,自己则挨家进去玩乐,整个后宫都被搞得乌烟瘴气。
正是因为这些荒唐的行为,朱厚照才会被后人视为昏君,毕竟一个当皇帝的天天做着纨绔子弟的事,想说他不是昏君都难。
但就是这么一位“不良少年”,却亲笔写下了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圣旨。因为这道圣旨,全都是在勉励官员恪尽职守、规劝皇族宗室待人宽厚引导百姓向善的内容,满满的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这道圣旨如果是他的父亲孝宗皇帝时期的,估计没有人会质疑,毕竟孝宗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君都是无可挑剔的贤德之人。但偏偏它出自“纨绔子弟”朱厚照之手,内容还与他平日里的所作所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不少人都质疑这道圣旨的真实性。要知道,圣旨虽是皇帝下达的最高级、最正规的文书,但一般都有专门的部门起草和书写,皇帝要做的就是拍板以及用玺。如果是皇帝亲笔写圣旨,那皇帝对这份圣旨的重视程度可就非同一般了。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从至少两个角度来怀疑正德皇帝的动机:其一,朱厚照被大臣们唠叨久了做个样子给他们看,就好比一直逃课的不良少年被老师威胁请家长的时候开始积极交作业。其二,朱厚照本人并不昏庸,他内心分得清好坏善恶,只是比较贪玩而已。
如果是第一种结果,那朱厚照也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昏君,但如果是第二种,我们的确应该重新审视这位贪玩的皇帝了。
在政治上,朱厚照知道任人唯贤,在位期间出现了诸多名臣,如王守仁、杨一清、杨廷和、李东阳等等。朱厚照虽不爱上朝,但是他在位期间,大明依旧正常运转。即便是驻宣府之时,也下令将奏章一份不少地送来。
“应州之战”后,朱厚照重启了关西的情报网,使得明朝对敌人的敌友关系一清二楚。嘉靖帝朱厚熜即位后,还曾与大臣传唱正德的事迹:
“皇高祖考岁一巡边,皇兄亦圣威远震彼,乃今内逆欺,外贼侮,可嘅”。
如果朱厚照真的是一个昏君,以上的功绩又该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昏君”之名并不贴合朱厚照,他只不过是一个不愿意被各种礼仪规则束缚的“顽童”罢了。虽然种种行为于皇帝的身份格格不入,但也没有昏庸到哪里去。对此,有专家表示:正德皇帝是被后人严重抹黑了。对此,大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