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清朝的爵位,尤其是两个比较特殊的:世子和长子。
你一听,世子、长子,感觉很厉害吧?
其实啊,这里面水很深,荣华富贵背后,多少辛酸泪,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
清朝那会儿,爵位这玩意儿,规矩可多了。
早先努尔哈赤那会儿,还比较粗犷,主要就一个“贝勒”的头衔,厉害点的叫“和硕贝勒”,相当于后来的亲王。
等到了皇太极,才开始正经八百地弄了个九等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什么的,排得明明白白。
后来顺治又加了几等,变成了十二等。
但是,这里面一开始没有世子和长子。
这两个头衔是顺治亲政后才有的。
你想啊,刚亲政那会儿,根基不稳,得拉拢人心啊。
所以他就开始给一些亲王、郡王的嫡长子封世子、长子。
听着好听,其实就是个安抚人心的玩意儿,有点像现在的“荣誉称号”。
后来乾隆又把世子和长子正式列入爵位,十四等爵位齐活了。
但这俩爵位吧,尴尬就尴尬在这儿,它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得皇帝特批。
换句话说,就是皇帝高兴了,给你个甜枣尝尝;不高兴,你就一边儿凉快去。
不像其他爵位,按规矩来,该升升,该降降。
而且啊,这世子和长子,听着像世袭的,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清朝早先爵位都是世袭罔替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但是后来人太多了,爵位不够分了,康熙就改了规矩,除了开国元勋和有功之臣,其他爵位都得降级继承。
比如亲王死了,儿子继承,就变成郡王了,郡王死了,儿子继承,就变成贝勒了,以此类推。
但世子和长子不一样,他们的儿子可不能继承他们爹的爵位,得跟其他普通儿子一样,从头开始,一级一级往上爬。
你想啊,世子比郡王还高一级呢,要是世袭,那儿子不得至少是个郡王?
但现实很骨感,世子的儿子该干嘛干嘛,说不定混得还不如亲王的其他儿子呢。
所以说,这世子和长子,看着风光,其实就是个“虚衔”,有点像现在的“名誉主席”、“荣誉顾问”之类的。
皇帝给你个面子,让你在活着的时候威风威风,死了之后,儿子该干嘛干嘛,爵位照样降级。
你想想,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儿子连个爵位都继承不了,这搁谁心里都不好受啊。
所以说,这世子和长子啊,看着光鲜亮丽,其实背后也挺心酸的。
再举个例子,就好比现在一个大公司,董事长给你个“荣誉副总裁”的头衔,听着挺唬人,但实际上不管事,也没实权。
你退休了,儿子想进公司,还得从基层做起,跟其他员工一样,一点优势都没有。
所以啊,这清朝的爵位制度,真是门学问,里面的弯弯绕绕多了去了。
世子和长子,就是这制度里两个比较特殊的例子,看着尊贵,其实也有说不出的苦衷。
说白了,权力这东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你站在山顶,明天可能就跌落谷底。
荣华富贵,转瞬即逝,唯有不断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世子和长子,就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