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多影视资料和文献资料都可以看到,男人的长辫子是清朝的象征,更是满洲人的象征。清军入关后,要求男人都要在脑袋后面留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也是鲁迅先生作品中阿Q的原型,更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蛮横要求。
普通男人尚且这样,更不必说皇室男人,尤其皇帝是万众典范。可恰恰有这样一位皇帝,可以说是不走寻常路,他不但痛恨自己的辫子,还一心想剪掉他。说到这里,也许好多读者都猜到了,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溥仪。
最初,大家对于留辫子这件事情是万分抵触的,可是在满洲人统治中国200年期间,人们都慢慢习惯并且“爱上”了他们的长辫子。导致后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后,要求剪掉那丑陋的“尾巴”,好多人居然宁死不从,当真是“头可断,血可流,辫子不能剪”啊!革命军没有办法,只能采取强制政策,看到街上谁有辫子的,直接就是一剪子。当然,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所以,民国政府决定用教育感化的方式代替之前粗暴的做法,甚至请理发师免费给大家剪辫子,剪完再附赠一人一碗面,还是颇有成效。
剪辫的潮流越兴越大,终于被一阵风带到了退位皇帝溥仪耳里。一颗想紧跟时尚步伐的心蠢蠢欲动,但他那时还小,还是自己做不了自己主的一个小孩子,只能生生抑制住自己的“欲望”。
后来,溥仪慢慢长大,有了一位叫做庄世敦的英国老师,他的到来让溥仪看到中外的巨大差异,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腐朽落后,他认为接受新思想要“从头开始”剪掉腐朽文化的标志——辫子。
终于有一天,溥仪下定决心,让太监来帮他剪掉辫子,太监听懂他的意图后却大惊失色,跪在地上拼命劝阻。溥仪只好亲自拿起剪子,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太妃们看到他剪掉辫子,将他狠狠责骂一番,却也没有办法,只能不了了之。
溥仪剪掉辫子,也为中国接受新思潮做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