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代官方舆情上下通达,聊聊明代针对舆论的收集都有哪些机构?
创始人
2025-08-28 17:03:06
0

结束蒙元百年的异族统治,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明朝。起自布衣的朱元璋,深知关心民瘼和重视舆论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建国之初,便设置建言制度,允许天下臣民建言献策,史载:“大小官员并百工技艺之人,应有可言之事,许直到御前奏闻,其言当理,即付所司施行,诸衙门毋得阻滞,违者即同奸论。”

建言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为明代社会舆论环境的活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明代官方的舆论体系进行分析。

一、言路的建设渠道——言官制度

言路的内涵,可以解释为官员向皇帝进言的途径,也可指代担任言责的官员,历朝历代中有关广开言路、通达下情、防范壅蔽等话题,一直是君臣热议的焦点。明代言路建设的一大特色,便是确立和完善了言官制度,明代的言官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机构,即都察院和六科,两个部门之间互不统属,避免了隶属关系对行政运行造成干扰,但在职责方面又互相渗透,从而又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1.言官“位卑权重”

明代的言官制度,是朱元璋苦心孤诣的结果,朱元璋建国后,费尽心思逐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撤中书省、废丞相制、撤除大都督府,将国家的军政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但又恐皇帝两耳不能尽听政事民情,便依靠制度建设,打通言路渠道。

明初朱元璋曾对御史刘真说:“人君日理万机,听断之际,岂能一一尽善?若臣下恶意顺旨,不肯匡正,则贻患无穷。”朱元璋认为,君主非神明,在忙碌的政事处理中,难免会犯错误,言官就是要在国家治理出现弊端的时候,对皇帝进行规谏。因此,朱元璋赋予言官极大的权利,包括规谏皇帝、左右言路、纠察百官、巡察地方等等,从九五至尊到文武百官,从军国大事到世俗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内。

明代言官的品秩不高,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十三道御史的品秩都为正七品,但有如此广泛的权利范围,又无上级机关对其进行管辖,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可以有效的行使职能。朱元璋这样设置的构想,可能考虑到要保证监察的效果,如果言官品秩过高,在监察过程中就会畏手畏脚,不愿冒风险去纠劾别人。

但是低品秩的言官,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事败被贬斥也损失不大,事成即可升官、得名。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言官“位卑权重”的特点,是朱元璋的巧妙构想。

2.言官的选拔

明代言官的选拔也是极为严格的。朱元璋认为一定要选用学问渊博、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否则,“苟所举非所用,为害甚大。”朱棣时期则进一步要求言官“有学识、通达治”,须有实际的仕途经历,有处理实务的能力,不能空谈。

由此可见,明代的言官都是社会中的精英份子所担任,他们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是传统思想的捍卫者,重视名节大于生命,对偏离传统思想的官员乃至皇帝,会不计一切代价的进行抗争,所以出现了一批如海瑞、雒于仁等敢于以死谏君的言官。言官也是明代社会中最为活跃的舆论群体,在嘉靖朝大礼议之争、万历朝立储之争、各地抗争矿监、税监等国家政治活动中,也都活跃着言官的身影。

如嘉靖年间,连年发生旱情,百姓生活困苦,世宗却不理政事,忙着建设斋醮、沉迷青词,御史杨爵愤而上疏直谏,言辞激烈并诋毁福瑞,世宗大怒,命下诏狱,杨爵遭受酷刑,仍抗争不屈。万历年间,神宗派遣宦官到各地征收税银,使当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叫苦不迭,言官集团也因此事对皇帝进行劝谏,甚至直接批评。

但需要客观看待的是,明代的言官制度,在明初的言路建设中确实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言官集团的分化,他们自成党派,为了各自的利益与其他党派进行政治斗争,发起舆论的动机不再是为国家针砭时弊,而是为了摧毁异己,明代的党争之祸也是由此而来。

另外明代的权臣通过笼络言官,来把持言路、操纵舆论导向,对异己分子发起政治斗争,毒害了明代的政治生态。神宗朝首辅朱赓就曾感叹道:如今的朝堂奏章,关心国计民生者仅十之一、二,剩余的奏章皆为言官互相参劾和攻击他本人的。朝廷大臣置国事于不顾,整日执言论与人斗长短,对明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二、舆情的收集机构——通政司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政治制度,君主集权不够,中书省得以从中舞弊,致使朝廷言路不通,皇帝不能通晓政事民情,即“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乱”,最终导致了元朝的覆灭。

因此,朱元璋建国后着手对前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六部处理政事,大权归皇帝一人执掌。六部与都察院合称为七卿,再加上通政司、大理寺,合为九卿,这是朱元璋治国理政的制度措施,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都由皇帝直接管理,以防权臣壅蔽。

1.通政司职责

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前身为洪武三年设立的察言司,明代通政司的职能和宋代的通进奏银台司相像,主要职责都是掌管内外奏章,但两者的不同在于规格和作用,宋代银台司对枢密院负责,而通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喉舌。

通政司的主要职责为掌管内外章疏,奏报皇上,并誊抄副本,通报六科等政府部门,同时敦促各级官员将了解的社会实情上报皇上。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类似于一个新闻转达机构,起着通达下情的作用。通政司收到臣民递交的文件后,在办公厅公开拆封,按照规定将每封文件的提要誊写清楚。

遇到事关机密重大的,入奏时仍用本部门的印信,对其他部门的公文,要检查勘验无误后,编号注写,公文用“日照云记”,勘合用“验证之记”。通政司根据奏本来源的不同,上奏的时间也不同,早朝主要呈报外地及京官的题本、奏本,午朝时主要引奏臣民的建言。奏本经皇上御批后,由宫中太监送至六科廊房抄出施行,这样公开抄传的章奏,也是明代邸报内容的重要来源。通政司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流程,将全国各地的政事民情进行汇集整理。

2.通政司的作用

明代通政司在舆情收集、传达下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明代的政治斗争中,对于通政司控制权的争夺极为激烈,谁取得了控制权,就能使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嘉靖年间,阁臣的权力达到顶峰,严嵩为内阁首辅时,派其义子赵文华担任通政使,把控了通政司。

时任南京御史的王宗茂,上疏弹劾严嵩八大罪状,赵文华将此疏透露给严嵩,并扣押数日,方才呈上,使严嵩能针对疏中内容,事先准备对策,结果反诬王宗茂,贬谪其为平阳县丞。天启朝的大宦官魏忠贤也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掌控舆论的,天启时宦官权力日大,通政司呈奏的章疏还要再经过司礼监的审核,在司礼监太监的监督下进行二次登记。所以当时魏忠贤专擅朝政、祸害天下,但通政司传达的章奏依然是对魏忠贤的一片称赞。

可见此时的通政司在魏忠贤专权的情况下,实际上已是一个摆设,所有不利于魏忠贤的章奏根本无法被皇帝看到。

其实纵观明史,通政司的作用在明代的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在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通政司的作用在此时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从正德朝开始刘瑾专权,随后嘉靖朝阁臣权力过大、万历朝皇帝怠政、天启朝宦官擅政,使通政司的正常职能在一步步的遭到破坏;到了崇祯朝,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明朝大厦将倾,此时的通政司实际上已是一个“闲署”,早已无法实现朱元璋当初的构想。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明初建立通政司,用来专门收集社会舆情和臣民建言,体现了统治者对民情民意的重视,对明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官方信息的传播载体——邸报

邸报是我国古代的官方报纸,不同于现代报纸,它是我国古代官方政府的信息发布载体。关于邸报最早出现在何时,学界尚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唐代,邸报就已成为官方的正式公报,由各地进奏官负责抄发。宋代时,邸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邸报内容和发行时间方面都进行了相关完善。明代是邸报发展的繁荣期,可惜的是,明代的原版邸报没有一份留存至今,关于明代邸报的内容仅可从明人的信件、章奏、文章等零碎史料中查寻。

邸报的传递发行机构主要有三个,即六科、通政司和提塘。上文提到过,通政司负责章奏的转呈,将天下臣民的章奏汇集整理后,上呈皇帝御批,再经太监将御批后的章奏送往六科廊房抄发,邸报的内容,就是由六科官员根据章奏编辑而来的。提塘官是各地巡抚和总兵官派驻京城传递与本省有关的文书、邸报的官员,他们从六科处取得最新的文报后,再经过筛选整理,送到驿站由驿卒送往各地督抚、布政司处传看。

值得强调的是,明代规定提塘官只能传递与本省相关的文书和邸报,因此,各地政府要想获悉其他省份的信息,通常只能在京城雇佣写手,帮忙抄传其他省份的邸报内容,再交由各省的提塘官,安排驿站递送。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是每日发行,京城的官员可以看到最新的新闻消息,但外地的官员就很难了。根据古代的交通条件,一份邸报由驿站送往邻省都需要数十日,如果是更远的地方,花费数月才能送达是经常的事。

即便如此,各地的官员依然乐此不疲去传看邸报,可见邸报的发行大大地满足了官员们的信息需求,他们可以借此了解京城发生的大事,还能获悉其他省份的情况,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而舆论也是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

明代邸报所载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基本上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其中政治信息是明代邸报登载的主要内容,政治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关皇室的信息,如皇帝诏谕、皇室动态、皇帝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有关官员的信息,如官员的升迁任免、处罚亡故、章奏与参劾等。

邸报的主要读者是官员士绅,这些人都是极为关注邸报政治信息的,邸报中的信息透露出皇帝的喜好,官职的空缺状态,官员的奖励或惩罚等等,极大的满足了这批特定读者的需求。

明代邸报的报道内容透明度是很高的,这源于朱元璋的体制建设。如上文所说,朱元璋设六部和都察院,为皇帝处理政务,替皇帝纠察各级官吏,打造了一批庞大的言官系统,有皇帝赋予的建言权,他们可以公开发表意见,谈论政事。

而邸报的主要发行工作,就掌握在这批言官手里,因此,明代的邸报常会如实报道一些官员之间的互相弹劾,官员的违法行径,甚至毫不避讳对皇帝言行的报道。《万历邸钞》中载“朕一时误听奸恶小人之言,以致降罚失中,这本内有名建言得罪的起用,王国光著复原职致仕,惟贤著复原职,其余有降非其罪的,吏部都查明奏来。”万历皇帝因用人失当,对臣下承认自己的错误,被邸报如实地登载出来。

另外直接攻击皇帝的内容,邸报上也有报道,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酒色财气疏》,万历朝的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针对万历皇帝托病长期不上朝的情况,上疏指责万历帝因“酒色财气”坏了身体,言辞异常激烈,但邸报竟然也是如实刊登。文官集团对这种检查制度自然是极为不满的,御史祁彪佳便上疏争辩,对禁传抄邸报的后果及种种弊端作出了详尽说明,并请求崇祯帝放宽检查限制。

综上所述,明代邸报是一种官方性质的古代报纸,是官方信息传播的载体,明代政府通过邸报,将旨意、政情传达于天下,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传播效果。邸报同样也是臣民了解国家信息的主要渠道,对社会舆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论

从本文论述的明代官方舆论体系可以看出,明代政府在舆情的上下通达方面,设立了不少制度,如通政司、言官制和邸报,在促进明代社会舆论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这种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比起同时代生活在各种宗教争端中的欧洲各国,明代已经算是进步了的,甚至与之后的清代相比,也显得更为开放。

可以说,明代在舆论制度、舆论传播载体等方面都已显现出近代化的趋势,这也是促使明代舆论兴盛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根本性的封建专制体制,明代终究没能迈入近代化,而是倒在了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唐山纳明佰陶瓷有限公司成立 注...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唐山纳明佰陶瓷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高梦迪,注册资本2万人民币,经营范围...
湖南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 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官网8月28日消息,近日,三峡集团党组召开会议,通...
内蒙古梳理出7条“万里茶道”主... 8月26日,在中俄蒙“万里茶道”内蒙古国际文化旅游推介会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万里茶道”最...
乌军证实遭袭,俄军:已“沉没” 俄军称打击乌方一艘侦察舰致其“沉没”,乌军证实舰艇“遭袭”。 综合乌克兰《基辅独立报》等媒体8月28...
原创 楚...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拓展领土。楚国虽然拥有最大的疆域,但自从吴起改革之后,楚国逐渐...
原创 诸... 诸葛家族在三国时期很出人才,诸葛亮、诸葛瑾(主要是他儿子诸葛恪)、诸葛诞分别在三国执掌大权,这让很多...
原创 原... 她是康熙最宠爱的公主,曾4次破例出宫看望她,去世后还穿着龙袍 文/号外历史之雄飞图/网络 在中国古代...
净利大增19倍,稀土龙头200... 记者丨董鹏 编辑丨张伟贤 8月28日,北方稀土再次大涨5%,公司总市值重返2000亿元,逼近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