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其实是壬辰倭乱中,朝鲜和日本的一场小规模海战。
朝鲜在战略上失败了,仅仅战术上占到了一点便宜。
鸣梁海战是朝鲜在没有大明水军配合下,独自面对日军的早期胜利之一,所以往往被韩国渲染为鸣梁大捷。
鸣梁海战是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王朝名将李舜臣与入侵的日本丰臣政权在朝鲜半岛鸣梁海峡的一场海战。
简而言之,李舜臣率领12艘板屋船(朝鲜海军的主力,大型战船,可以搭载上百人),在鸣梁海峡伏击日本海军。
李舜臣是个非常有能力的名将,可惜因为朝鲜朝廷昏庸,他竟然被下狱坐牢,朝鲜海军交给昏庸无能的元均指挥。
结果在元均的胡乱指挥下,朝鲜海军的元均在漆川梁海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元均本人也阵亡。
李舜臣能力再强,现在受伤只剩下这点点战船,也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李舜臣只能置之于死地而后生,选择在鸣梁海峡伏击。
为什么选择鸣梁海峡?
因为这里是伏击的绝佳场所。这里是岛屿和大陆之间的海峡,水流非常湍急,不适合日本水军那些笨重的军舰航行。同时,这里的潮汐极为特殊,每隔3个小时海水流向就会逆转,只有朝鲜本地人才知道这些。
日本军舰一旦闯入海峡进行战斗,只要潮汐变化后,他们肯定惊恐无比,甚至自行搁浅。
而且海峡宽度仅有200多米,朝鲜陆军也可以用钢索拦住海峡船只进出,用地面火器对军舰进行打击。
战役打响后,对鸣梁海峡情况茫然无知的日本军舰,果然在李舜臣的引诱下闯入海峡。
李舜臣下令用钢索拦住日本军舰的进出道路,随后使用各种火器进行轰击。
日本军舰不愿意坐以待毙,也用火器进行还击。双方交火没多久,海峡的海水就开始逆流。日本军舰毫无准备,大惊失色下军舰几乎无法控制,互相碰撞,根本无法继续交战。
李舜臣以12艘军舰,面对300多艘日本军舰,结果击沉30艘,击伤90多艘。日本军舰上的水兵试图跳水逃生,但海峡的水流很急,跳水的日本水兵全部被淹死。此战,日本指挥官来岛通总被击毙。
这就是鸣梁大捷。
不过,日本史学家并不同意韩国的说法。
经过历史考证,日本史学家认为鸣梁海战并不是什么大捷,因为日军战略上实现目的,战术上损失轻微。
几十艘日本军舰(不是朝鲜说的300艘)攻入鸣梁海峡的目的,是试图摧毁朝鲜海军的基地。鸣梁海战后当天,李舜臣就放弃现有基地撤退,日军随即占领并摧毁这个基地,实现了战略目的。
就战术上,日军确实因为不熟悉地形和水情遭遇了伏击,但伤亡不大。
日本海军指挥官藤堂高虎率领几十艘中型军舰,冲入海峡中,并没有在火器对射中吃亏。然而没多久退潮海水逆流,导致其中数艘军舰搁浅不能移动,不能作战。
日军唯恐其他军舰也搁浅,只能放弃这些搁浅军舰全力先逃出海峡。日军主力舰队离开后,这几艘搁浅的军舰遭遇朝鲜人围攻,都被击毁,战死水兵数十人,包括来岛通总。
由于当时已经天黑,日本海军没有敢于夜战,等到第二天杀回来的时候发现朝鲜军舰都已经逃走。日本舰队当天就攻克朝鲜水师根据地右水营和对岸的珍岛。
此次日本军舰只有数艘被击毁,还有一些军舰在火器对射中受损,毁伤军舰总数大约30艘,死亡水兵数十人。
这种损失对于日本海军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鸣梁海战应该是日本获胜,朝鲜只是战术上占了一点小便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