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防卫省的年度预算再次突破历史记录,并将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的实战化部署时间表提前时,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个东亚邻国。许多人开始质疑,这是否仅仅是正常的国防需求,还是隐藏着长期酝酿的野心?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更直接的角度提出:日本究竟有没有一套最终解决中国的方案?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也更加值得警惕。这种方案并非某份隐藏在保险柜中的《田中奏折》2.0,而是一种延续了上百年的思想体系,并且在新时代不断得到迭代和升级。 日本的战败经历与德国的截然不同。德国的失败是在柏林国会大厦的废墟上,首都被摧毁,国家被分割并由盟军占领,进行深度的社会改造。而日本的投降,虽然遭受了两颗原子弹的打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亡,但却也激发了一种微妙的侥幸心理。 日本的投降在其内部的叙事中,通常被解读为败给了美国的绝对武力,而非败给了在亚洲大陆上浴血奋战了十四年的中国。日本的本土没有被陆战洗劫,天皇制得以保留,甚至许多战犯在美国的庇护下逃脱了审判。这种未曾彻底清算的历史,造成了一种深刻的认知错位。 日本人承认自己输了战争,但却不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他们承认美国的强大,却无法从心底承认,是曾被他们视为劣等的中国,才是战胜他们的主要力量。这种认知错位,是理解后续一切行为的关键。它解释了为什么靖国神社的鬼火始终不散,为什么历史教科书每年都在微调,将侵略模糊为进出,将南京大屠杀的惨案淡化为事件。 这并非仅仅是右翼抬头的表现,而是一种集体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承认对华战争的彻底失败和罪行,将会让他们的自我认知瞬间崩塌。日本宁愿把自己塑造成二战的另一个受害者(即原子弹的受害者),也不愿面对自己作为加害者的身份。 这种心态至今仍然存在,并逐渐演化成一种独特的文明竞争者身份定位。日本所恐惧的,不是一个强大的中国,而是一个觉醒的且强大的中国。在他们的逻辑中,东亚必须有秩序,而他们无法接受自己排在中国之后。因此,当中国的经济体量、科技实力、军事现代化水平不断崛起时,这种源自历史的焦虑便转化为现实中的遏制行动。 从物理消灭到认知绞杀,日本的战略演变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战略是赤裸裸的物理消灭和精神奴化。在伪满洲国,他们推行的不是简单的占领,而是一套完整的殖民体系。他们通过大陆开拓团进行大规模移民,抢夺中国人的土地;实施谷谷米政策,将最好的白米留给日本人,而中国人只能吃混杂着谷糠的劣质食物。 这种压迫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通过食物来划分等级,摧毁中国人的尊严。同时,他们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灌输大东亚共荣圈的虚假理念,试图将中国人精神上改造成顺从的二等国民。从731部队的惨无人道人体实验,到南京城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杀,其核心目的都是通过极端的肉体摧残,瓦解一个民族的抵抗意志。 进入21世纪,直接的军事侵略显然已经变得不现实,成本过高,也不符合当今的国际形势。因此,战场从实物空间转向了无形的认知空间。认知绞杀成为了新的战略核心。这场战争虽然没有硝烟,但却无处不在,充满了隐形的冲突。近年来,我们已经能清晰地看到这种新型战法的轮廓。 首先是舆论战。日本通过各种途径,系统性地制造和传播对中国不利的消息。例如,资助海外公关公司,干扰中国纪念九三阅兵等强化历史认知的活动;在社交媒体上炒作中国黑客攻击日本基础设施、中国渔船耗尽全球资源等虚假或夸大的事件,将中国塑造成不守规则的威胁者。 这些信息真假混杂,通过社交媒体和算法精准推送,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球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其次是心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台湾问题上的持续炒作。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如今日本政界依然不断发出类似的强硬言论,其目的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考量。 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通过制造热点,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在中国周边制造紧张局势,从而牵制中国的发展精力,并对中国民众进行心理施压。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战略骚扰,却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是文化战。日本通过樱花计划等项目吸引中国优秀留学生,进行长期的价值观输出;借助文化产品的全球流行,巧妙地将其历史美化,塑造出一个和平、精致的国家形象,从而与其现实中的军事扩张行为形成强烈对比,迷惑外界的认知。 甚至,一些右翼势力利用AI技术制作狗化天皇等荒谬视频,目的是通过解构权威,消解裕仁天皇在战争中无法推卸的责任,这是一种隐蔽且阴险的历史虚无主义。所有这些认知战的背后,是日本不断增强的硬实力。 日本近年来的防卫预算已提升至GDP的2%,解禁集体自卫权,积极发展远程攻击导弹,将出云级直升机航母进行F-35B起降改造……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日本的认知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支撑。软硬兼施,才是这套新版解决方案的完整形式。 归根结底,日本对中国的最终解决方案,从来不是某一份具体的作战计划,而是一种跨越世纪的战略执念。这种执念的核心,是拒绝接受一个平等的,甚至比自己更强大的中国邻国,并试图用尽一切手段——无论是在物理战场还是认知战场——来维持自认为的优越地位。认识到这一点,并非是为了激起仇恨,而是为了保持清醒。历史的幽灵从未远去,它只学会了用更现代、更文明的方式,在我们身边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