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40万大军的梅殷,面对朱棣南下一路静观其变,任由朱允炆孤立无援。这位朱元璋钦定的辅政大臣,既未驰援南京,也未阻截燕王,却在城破后向新帝称臣,留下“劳而无功,徒增惭愧”的千古叹息。
大家都知道,1399年的时候,朱棣找了个“帮皇帝清除身边的坏人,平定国家内乱”的借口,在建文帝想要削弱藩王权力的情况下,挑起了靖难之役。这场仗一打就是4年,最后朱棣一路从北京打到南京,把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给抢了过来。
这场仗输了,有人怪朱允炆,说他不懂打仗,也不会用人;也有人把账算到李景隆头上,说他根本不会指挥军队,纯属是个外行。
有人讲,是因为朱元璋把会打仗的大将都处死了,只留给朱允炆一群光说不练的文人,结果全国的力量竟然敌不过一个小小的北平,真是让人笑话。
上面那些观点可能都有些道理,但说到靖难之役为啥会输,还有个人物很关键,他叫梅殷。可能不少人对他没啥印象,但这没关系,关键的是他手握重兵,足足有40万大军呢,而且还是朱元璋指定的辅佐大臣。
当靖难之战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梅殷却像没事人一样,就算朱棣绕过他直接攻打南京,他也没带兵去帮忙,说他给朱允炆拖了后腿,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那么,这背后到底有啥隐情呢?咱们现在就来讲讲这事儿。
【朱标死,朱允炆上位】
公元1355年,朱元璋正在集庆路带兵打仗呢,这时候朱标出生了。一听说自己的大儿子降生了,朱元璋乐坏了,还在附近的一座山上刻字说:“到这山上的人,都不用担心没后代啦……”
从这事儿能看出来,朱元璋对朱标那是真的疼爱。瞧瞧咱们国家历史上的那些朝代,好多皇上都担心太子太有能耐,私下里拉帮结派,但朱元璋呢,他不仅不担心这个,反而还鼓励朱标这么做。
朱标这个太子,地位尊贵得不得了,历史上都少有。朱元璋为了他,真是花了大半辈子的心思。但遗憾的是,1361年那会儿,朱元璋让朱标去陕西看看地形,打算选个地方建新都城。
没想到,没多久朱标就病倒了,而且第二年就走了,这让朱元璋特别伤心。大明未来的皇帝没了,朱元璋得赶紧再挑个接班人,这时候朱棣看起来最合适了。
首先,朱棣虽然是排行老四,但他前面的三个兄长都不在了,所以他就相当于老大了。再者,朱棣很会打仗,性格也和他老爹朱元璋挺像的,是个挺合适的继承人。
挺遗憾的,可能朱元璋想着按照老规矩来,太子没了就应该传位给太子的正牌大儿子,因此他就选了朱允炆,让他做了皇太孙。为了确保大明王朝能稳稳当当地传下去,朱元璋又开始大开杀戒。
蓝玉是朱标的女婿,也是朱元璋特意留给儿子的一个打仗高手。胡惟庸那事儿一出,蓝玉能没被扯进去,多少沾了点儿朱标的光。可朱标一走,蓝玉就没啥用了,朱元璋干脆就把他给处理了。
甚至,朱元璋动过要朱棣性命的念头,但想到他们毕竟是亲骨肉,他心软了,只是发了一道命令,大意就是:“各藩王不许互相串门,也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地盘……”把这些事情都安顿好之后,朱元璋就去世了。
【削藩,削藩!靖难,靖难!】
1398年,朱允炆当上了大明的皇帝,他心里犯嘀咕:“那些手握重兵、胡作非为的藩王该怎么办?”于是,他就琢磨着要把藩王的权力给削减一些,好让朝廷更加强大。
大臣齐泰提议先从朱棣下手削藩,但黄子澄觉得,不如先从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这些小势力的王爷开始削。朱允炆听了黄子澄的话,决定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一步步削弱藩王们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朱允炆的做法非常严厉,硬是把一位叔叔给逼上了绝路。朱棣担心自己也会遭遇同样的下场,就偷偷准备打仗,一年后,他就以“除掉皇帝身边的坏人”为借口,起兵反叛了。
靖难之战大概能分成三个阶段,头一阶段是朱允炆带着大批军队去打北平,而朱棣则是守城的那个。可惜啊,朱允炆手里没几个能打的大将,所以明军打了一阵就节节败退,没能一口气把朱棣给解决掉。
到了第二阶段,朱允炆和朱棣两人打得难解难分。虽然朱棣赢得了几场战斗,但因为手下士兵不够多,他只能缩小地盘,守住北平、保定和永平这三个地方。
朱允炆守着江南的半片土地,跟朱棣打起了拉锯战。可这样耗下去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朱棣听了姚广孝的主意,决定直接攻打南京,这就算是第三步计划了。
最后,朱棣一路打到了南京城门口,冲了进去,而朱允炆不见了踪影。这样一来,朱棣就成了大明朝的第三个皇上,人们称他为明成祖。说实话,朱允炆明明掌握了整个国家,却没能打败已经站稳脚跟的朱棣,真是有点丢人。
没错,在这种丢人的事情背后,肯定有几个“猪队友”在捣鬼,比如李景龙就是一个,还有那个爱瞎咧咧的齐泰、黄子澄,就连先皇指定的唯一辅政大臣梅殷也不例外。
【梅殷是何许人也】
聊到梅殷的背景,就得说说朱元璋和元朝打的那些仗。梅殷他爸(也有人说是他叔伯辈的)梅思祖,其实不是他亲爹,这个后面会说。最早的时候,梅思祖是给元朝大将王保保打工的。
元朝垮台之后,他就加入了刘福通的起义军,但发现刘福通不是个好领袖,于是又去巴结张士诚。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张士诚手下干活,帮他争夺天下。
以前,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三个人争夺天下的时候,梅思祖的日子还算滋润。但后来,朱元璋先跟张士诚套近乎,转头就把陈友谅给打败了,接着又把矛头对准了他。张士诚哪比得上如日中天的朱元璋啊。
徐达军队一到,梅思祖立马带着自己的人马出去投降了,连句话都没多讲。张士诚气坏了,一怒之下杀了梅思祖好几个手足兄弟,梅殷的父亲也在其中。梅思祖心里挺过意不去的,所以就把梅殷当亲生儿子一样抚养。
说起来,梅思祖跟了朱元璋后,本事是一天比一天大。在打张士诚和北元那些残余势力时,他好几次都立了大功劳。等朱元璋建立了国家,开始封赏功臣,梅思祖就被封为了汝南侯,而且这爵位还能世世代代传下去呢。
这么说吧,梅殷也算是出自武将世家,但他可不是那种只靠祖宗荫庇的纨绔子弟。听说梅思祖对梅殷的培养特别上心,从小就给他请了很有学问的老师教他读书写字,还有历史上的各种故事,一有空还教他一些打仗的知识呢。
另外,梅思祖还带着梅殷进了军队,让他亲身体验练兵和打仗的日子。要说梅殷啊,也算是能文能武,不过更像个文官。山东的学子们都说他“经史都精通,真是个儒学大家”。
一看“儒宗”这俩字,就知道梅殷肚子里墨水不少。可能正因如此,朱元璋在给女儿挑女婿时,从那么多王侯里,一眼就相中了梅殷这小子。
据说历史上记载,朱元璋和马皇后一共有5个孩子,四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朱元璋特别疼爱这个女儿,不仅封她为宁国公主,还亲自帮她选了丈夫。
挑来挑去,最后相中了梅殷,宁国公主14岁那年就嫁给了他,梅殷也因此成了皇家的亲戚。朱元璋看梅殷既有才华,又懂点军事上的事儿,所以在临终前特意把他叫到宫里,把后事托付给了他。
书上是这样写的:“皇上年纪大了,其他王子势力大。梅殷曾接到秘密任务,要辅佐皇太孙……”按书上说的,梅殷是朱元璋特别指定的唯一一位辅佐大臣,他的地位非常高,十分尊贵。
【靖难之役中,梅殷的所作所为】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当上了皇帝,他头一件事就是要削弱那些王叔的权力。那时候,梅殷劝朱允炆别太心急,得慢慢来。但朱允炆愣是不听,还把他打发到淮安去带兵,说白了,就是把他给贬走了。
正如所料,朱允炆心急火燎地把朱棣给惹急了,两人一打就是4年……到了战争后期,朱棣打算直接攻打南京,他琢磨了两条路子,一条是经过淮安到南京,另一条是经过扬州到南京,淮安那条路近点儿。
朱棣是梅殷的妻兄,他给梅殷写了封信,想让梅殷放行。不过,发了两封信后,梅殷非但没同意,还用儒家的一套理论把朱棣给数落了一番,这让朱棣大为生气。
他因为害怕梅殷统领的四十万大军,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绕道扬州,一步步逼近南京。这时候,要是梅殷挥师南下追击朱棣,说不定能让朱棣腹背受敌,最不济也能保住朱允炆的安全吧!
挺逗的是,梅殷居然一动不动,说不定他压根就没明白过来是咋回事。也就是说,梅殷虽然没让朱棣往南走,可他却无意间给朱允炆挖了个坑。朱允炆在南京呢,手里一个兵都没有,往北的路也被封死了,没办法,只能往南跑去找兵。
但是,还没等士兵集结完毕,朱棣就已经把南京城给围了个水泄不通。没办法,他只好放火烧了皇宫,然后溜之大吉,连人影都不见了……靖难之役大获全胜后,朱棣让自己的妹妹去劝梅殷投降,梅殷也挺识相,很快就投了降。
在分封奖赏的时候,朱棣称赞道:“驸马真是辛苦了。”梅殷却回应说:“哪里辛苦,连你都拦不住,真是有点惭愧……”就这样,梅殷从建文帝时期的老臣,转为了永乐朝的一员,可是一直都没得到重要的职位。
差不多过了一年,有人告发梅殷在家里偷偷养了一些敢死队员,还暗地里诅咒朱棣,这让朱棣非常生气。于是,朱棣就派了锦衣卫,在大冬天把梅殷扔到河里淹死了,梅殷的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总的来说,梅殷虽说会点带兵打仗的本事,但他更像是个书生,对战事不够敏锐和决绝。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带着40万大军,还让朱棣有机可乘,不仅害了朱允炆,也连累了自己。
所以说,梅殷害苦了朱允炆,这话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对于这事儿,你咋看呢?
上一篇:明朝恐怖骗局
下一篇:吕布的赤兔马,到底活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