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古装剧的朋友肯定知道,普通老百姓生病了就得去找郎中,郎中就是古代的医生或卖药治病的人,但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叫法是从宋代才开始的,在这之前,郎中是一个官职,并且地位非常高。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听上去不入流,其实地位和权利都不小的古代官职。
第1个就是郎中,这个官职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才废除。它的地位仅仅在丞相、尚书和侍郎的后面,做满3年郎中就能当侍郎,负责掌管各司事务。
虽然郎中只是个5品官,但这都不重要,我们来看看他所在的位置。《韩非子》写道:“郎中,为郎居中,则君之左右之人也。”什么意思?郎中平时就在君主的身边,秦汉时期,郎中还是皇帝的侍卫。
以清朝为例,能当上六部的郎中,就相当于中国现代中央部委里各司的司长,很多时候地方巡抚都不如郎中,你说郎中在古代牛不牛?
第2个是祭酒。乍看一眼不少人以为是管酒或者管祭祀的人,它的本义确实是在大飨宴时让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不过发展到汉魏就成了官名。
“国子监”大家都很熟悉吧?从唐朝到清朝时期,国子监就是整个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也叫做“太学”或者“国学”,国子监最高级别的主管,就叫做“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一流大学的校长或教育部主管!它源自于晋武帝咸宁四年。
历史上有名的国子监祭酒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大贪官严嵩,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王懿荣还曾经3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最高级别是从三品,这里还要提一下,作为官名时国子监的“监”读作jiàn,意思是推荐。
第3个就是中尉,在现代,中尉是一些国家军队中对尉官级别的军衔称号。在中国古代,中尉可以追溯回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赵国第一次出现了中尉,是中军的副将;秦朝时期中尉晋级为禁卫军武装部队的指挥官,负责京师安保的高级军官。到了唐朝,更是不得了,出现了一个叫“神策军”的队伍。
神策军,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本是西北的戍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可以说是“王牌军队”,当年唐朝的藩镇和吐蕃都很害怕神策军,他们保卫了京师的安全。
就连日本的僧人圆仁看了他们都说:“左右神策军,天子护军也,每年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可见其实力不一般。
而神策军护军中尉,就是唐朝禁军的最高将领,但这时候的护军中尉都由宦官担任,大权在握,所以导致宦官集团直接控制皇权,操纵了朝政,加速了唐朝政治腐败,最终走向灭亡。
所以说郎中、祭酒和中尉,看似不起眼,在我国古代的权力可是不得了!你们还知道什么古代不起眼的厉害官职吗?
参考资料:《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