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有人知道,项羽为什么在当时选了自刎,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如果他是项羽,他们宁愿铩羽而归,宁愿逃回江东,东山再起。历史总是模糊了一个人的想法,我们很难去推测,一个人所作出的决策是不是理性的。在我们今天看来,身经百战的江东子弟完全不可能束缚于小小的乌江,杜牧觉得这是难以理解的,他觉得“江东弟子多才俊”,还是有机会反攻的,若是轻易死了,卷土重来就真的是不可知了。换句话讲,他不能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如果置身于当时的环境,是否有新的认识和体悟?项羽当时生活的时代是分崩离析的秦末世,秦朝的官僚体系此时尚未解体,但是高层统治阶级已经到了头脑混乱的程度,秦二世不居安思危,赵高助纣为虐,过度消耗国家的实体力量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农民大动乱。在陈吴起义失败之后,曾经被镇压的豪杰们似乎被解除了封印,抓住了推翻秦王朝保证的接力棒,更加有力的摧毁这个国家的官僚系统。
这两者的针锋相对,发生在巨鹿之战,六国群雄的主导者项羽摧毁了当时最强势的虎狼之师,秦王朝的大将章邗成为了他的手下,这一决定性之战,成为项羽后世自诩的代名词,然而刘邦在名义上取得灭秦的效果比项羽更加聪明得多,他先攻下南阳然后步入关中,成为第一个先入关中的人,这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专门埋藏的祸端。
刘邦现在的实力是不足以和项羽相比的,他的策略只是拿到名义上的胜利,然后跟西楚霸王认怂并承诺一系列空头支票,只要一有实力就可以趁势反击。这一点他做到了,最终他们在垓下做出了生死的决战。此时的刘邦已经率雄师百万围住垓下,对阵的项羽也体力消耗太多,兵员锐减,粮草不支,苦不堪言。
这个夜晚他可能还想着东山再起,带着八百骑兵突围的逆袭一幕又上演了,但当他到淮河时人数已不足百,当他到乌江之时,几乎孤身一人,乌江亭长劝他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可是这一次他拒绝了。亭长和他的谈话,让他回忆起创业的种种经历,也让他坚定了自刎的决心。他觉得这一切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项羽想到了江东父老们,当年他带着江东的子弟一起南征北战,一起出生入死,他向他们保证,我们失去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兄弟,但我们将得到的是整个天下。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以必死的决心获得群雄的资格。而如今他的确是失去了千千万万的弟兄,但是他却仍然一无所有。他觉得这是他的原罪,他觉得江东父老不会饶恕他。
项羽也想到了已经比他先走一步的虞姬,她似乎已经看到了他的结局。当他听到越来越弱的琴声时,似乎觉得这便是他的葬礼曲。那个爱他的女人,不想在他死后还苟且偷生的活着,不想成为他人的肉林酒池的佐料。当琴声消逝时,虞姬只能在贱妾何乐生的高呼声中自决。
项羽想到了他自己,看着他和已逝的爱人,兄弟没了,爱妾没了,人生至此,何乐可求?纵然是逃到江东,刘邦就会停止扩张的脚步吗?渡江之后,他给江东带来的可能不是希望,而是毁灭的灾难。他觉得自己握了一手好牌,尚且打到如此,现在已经打到没牌了,还能指望能够逆袭吗?
项羽望着那些追杀自己的将领,那是昔日的的手下,只不过现在已投身在汉邦了。既然你们曾经与我项羽一起征战沙场,如今,我便将这个项上人头送与你们,让你们享尽荣华富贵。想到这,一代霸王,终自刎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