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小伙伴!今天咱要聊聊大运河,这可是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大家伙。你知道吗,大运河的开凿,背后藏着不少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就说隋炀帝那会儿,开凿大运河用的可不是咱以为的普通民夫,而是南朝降卒,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咱先讲讲这大运河,那可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国大地,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一处处遗址被发现,一件件文物重见天日,大运河的神秘面纱也被一点点揭开。
说到隋炀帝,大家对他的评价那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暴君,劳民伤财开凿大运河,可也有人说他做了不少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儿,像开创科举制度啥的。今天咱就聚焦在大运河开凿这件事儿上。据史料记载,隋炀帝耗时四年修建了全长 2000 多公里的大运河。以往大家都觉得,这么浩大的工程,肯定是征用了大量民夫,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最新的研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原来,隋炀帝用的是南朝降卒。这就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了。隋朝灭掉南朝后,收编了不少南朝的军队,其中就有一支有着 300 年历史的水军。这些水军长期在南方水域活动,有着丰富的水上作业经验。对于开凿大运河这种需要大量水上作业的工程来说,他们简直就是不二人选。你想啊,普通民夫可能连在水上作业的技巧都不熟悉,而这些南朝降卒,那可是专业的。他们在水上作业就如同鱼儿在水中游一样自如,无论是挖掘河道,还是搭建桥梁,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就好比你要建一座房子,找专业的建筑工人肯定比找一群门外汉要靠谱得多。
从隋炀帝的角度来看,使用南朝降卒还有其他的考量。一方面,这些降卒原本是敌方的军队,把他们集中起来参与大运河的开凿,既能让他们发挥作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他们,防止他们闹事。这就有点像把刺儿头集中起来,让他们干正事,省得他们到处惹麻烦。另一方面,大运河开凿完成后,对于隋朝的军事战略布局也有着重要意义。这些熟悉水战的南朝降卒,日后可以在运河上发挥作用,增强隋朝在水上的军事力量。这就好比给自己打造了一条坚固的水上防线,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场。
在考古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和大运河以及隋炀帝相关的文物。比如说隋炀帝的牙齿,现藏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这颗距今 1400 余年的牙齿,齿冠黄色根部发黑,还有个黑色的蛀洞。很难想象,这颗牙齿的主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据《隋书》等史料记载,公元 618 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的部队杀害,终年五十岁。他的墓几经改葬,最后与萧后合葬一处。这座墓葬被发现时,已不见尸骨,仅发现了两颗牙齿。而且墓中还出土了帝王才能使用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种种迹象表明这就是隋炀帝墓。隋炀帝墓的发现,为 “中国大运河”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重要佐证。
还有隋炀帝萧后冠的复制件,原物出土于扬州萧后墓。考古人员在隋炀帝墓和萧后墓里一共清理出珍贵文物 400 余件套。这顶冠采用了金、铜、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 10 种材料,饰件加工时经过了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等 12 类工艺,冠上立 12 株花树,正面饰钿花 12 枚。冠前下端置宝钿蔽髻,冠体两侧各置博鬓一件,与冠配套另有宝钿饰首的 12 枚钗。这一发现完全符合《隋书》中对皇后等级细钗冠的描述,也为 “中国大运河” 申遗成功增添了重要佐证。
这些文物的出土,就像是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那个时代的大门。通过它们,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大运河开凿时的热闹场景,看到南朝降卒们在水上辛勤劳作的身影,也能感受到隋炀帝时期的繁华与纷争。
好啦,今天关于大运河挖出的这个秘密就和大家分享到这儿啦。各位小伙伴,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就请动动你们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吧,保准你们以后干啥都顺风顺水,财源广进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