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少年宫及东城、西城、朝阳、丰台四区教委联合承办的2025年北京阳光少年艺术节,近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落幕。

本届阳光少年艺术节以“少年有梦艺启未来”为主题,自5月18日启动以来,通过市级艺术展演、大师课、工作坊、艺术作品展览等系列活动,为全市校外教育师生搭建了开放共享的成长平台。
2025年北京阳光少年艺术节遵循纯洁道德、丰富精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大美育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突出北京特点,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着力提升校外教育服务供给。

据统计,全年市级各类活动共吸引了7745名学生和1108名教师参与,覆盖全市17个区(含燕山地区)。活动共评选出金奖302个、银奖246个、铜奖167个,通过多种媒介获得了40万人次的浏览量。
同时,全年系列活动体现了美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在“身心健康二十条”背景下,阳光少年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更具特殊意义。学生们不仅在技艺上得到提升,更在团队协作、心理韧性、抗挫能力等方面获得成长。这正是美育浸润行动的最佳体现,也是阳光少年艺术节坚守育人本真的生动诠释。
半年来,艺术节走过了一段丰富的艺术旅程,更依托北京市师资优质资源,邀请了首都专业艺术院校、院团等专家开设多场大师课、工作坊。内容涵盖合唱指挥、古典舞、当代舞、民族民间舞、器乐乐团发展、组织结构逻辑等领域,为师生提供了与行业顶尖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本届阳光少年艺术节闭幕式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现场以优秀艺术作品展示和校外教育机构教学成果展示两大部分,充分展现了北京市校外教育“多元融合、个性赋能”的鲜明特色与创新实践。作为落实“大美育观”的重要阵地,首都校外教育依托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构建起“五育并举、融通互育”的育人体系,打破校际壁垒,汇聚顶尖师资,打造美育新高地。
活动期间,各校外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多元生源+个性培养”的独特优势,通过打破校际壁垒、分类分层培养等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发展路径。从合唱展演中的混声编排到器乐展演中的室内乐特色,从传统非遗到科技融合,处处彰显着校外教育在美育实践中的广度与深度。这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特色与创新相促进”的发展模式,正是首都校外教育长期坚持的育人路径。

12月,还将举办校外教育研讨会,深入总结校外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探讨校外教育未来发展路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