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质都是较为模糊的,或者说组成壮族的人口来源过于多元化。
壮族这个名称始于1965年。此前都是叫僮族。
在民国政府时期,广西的桂系军阀政权从来没有将壮族视作民族,当时普遍流行的是“五族共和”(满、汉、蒙、回、藏)与“中华民族宗族论”的观念,对于广西地方的土人,政府主要以僮人、苗人和瑶人等分类称呼之。
其中,僮人,也可以说成是僮族,正是建国以后壮族的前身。此外,古代文献的“撞人”、“獞”、 “僮”、“仲”等,其实说的都是同一群人。
但是,僮人的聚集地却过于分散。据《明史·广西土司传》记载:
广西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以巢穴, 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生活的僮人,其特殊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文化特质。
等到1952年费孝通在广西进行民族识别的调查时,发现当地僮人群体中存在着多元的民族认同,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僮人,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同于苗、瑶人,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说壮语的汉人”。
将这些人口统一识别为壮族(原用族名是僮族),必然会出现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成员,姓氏为汉族姓氏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