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三国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诸侯混战时期,各种名将、谋士层出不穷,令人大开眼界;中期是三国鼎立时期,看曹刘孙三家合纵连横、翻云覆雨;后期则看诸葛亮与司马懿,以及他们的继任者邓艾、郭淮与姜维之间的交战。
而放眼三国中后期,则有一个现象颇为有趣:作为彼此之间的老对手,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某些方面上还存在着一致性。比如说屯田战略,二人的思想高度一致,因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屯田区域放置在了边境之地。
《三国志·吕蒙传》提到过一件事,当初曹操在许下屯田,取得了不小进展,每年可“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大手一挥,令江淮一带的富饶之地,都纷纷设置屯田,比如庐江郡,曹操便多次委派人负责屯田事宜。
只可惜,庐江郡后来遭到吕蒙进攻,其耕作的粮食也被江东给尽数掠夺。由此可见,在边境地带推行屯田,是颇有风险的。一个不留神,便有可能被敌军侵扰。
令人意外的是,司马懿与诸葛亮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在执政期间,都曾在边境之地大肆推行屯田战略。不妨先看看他们是如何做的:
曹魏是推行屯田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国家,但位于边境之处的屯田区域,主要有两个最为重要,而且都是邓艾负责的:
一个是淮南屯田区。据《晋书·食货志》记载:“(邓艾)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池水四百条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淮南流域,位于江淮地区北部,此地与东吴不过一线之隔。后来东吴数次进军,也都是从这个方向进攻。而负责屯田的士兵,不仅要负担起守卫曹魏东线的重任,还要在闲时参与良田的开垦工作。
另一个是陇右屯田区域。邓艾曾在此守御曹魏西线,并在陇右一带大力推行屯田,并身先士卒,得到军中众多将士爱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后来北伐,便是直接奔着陇右地区而去的。可见陇右地区的屯田,也时常有被侵扰的可能。
蜀国的屯田计划比曹魏晚了十几年,具体大规模兴起之时,还是诸葛亮在汉中时期的屯田。这也颇令人费解,毕竟汉中乃是蜀地的坚固壁垒,也是蜀国与魏国经常交战之地。更奇葩的是,诸葛亮设置的部分屯田区,还越过汉中,稍微蔓延到了魏国境内。
如果司马懿或诸葛亮只有一人这么做,倒也容易理解,毕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蹊跷的是,这两位三国时代最顶尖的战略家,都不约而同选择这般,那就意味着边境屯田计划,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结合当时局势,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
首先,边境之地的土地,大多都很肥沃。从上述屯田区域来看,基本都是东汉时期颇为著名的高产之地。汉末乱局以来,这些地区饱受战火侵袭,导致大量农民纷纷出走,这使得不少田地处于荒废状态。再加上数十年未耕,土地肥力积蓄良多,因此在这里耕种,其收获要远大于后方耕田。
其次,边境屯田是严格意义上的军屯。即所有参与屯田的士兵,都来自边境戍卒。前文说曹操在庐江郡命人屯田,反遭吕蒙劫掠,但需要指出的是,庐江郡的屯田模式,毕竟只是民屯,他们的战斗力也不高。而反观边境屯田,都是长期处在前线的军士参与,他们的战斗力极为强悍,即极大可能性能防止敌军侵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边境之地屯田,能有效减少国家的运输资源。在当时,粮草的运输问题极为重要。《三国志·邓艾传》记载:“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举个例子,诸葛亮率军伐魏,号称带有一万兵马。但事实上,他的确带了一万人不假,只是这其中,有五千人只负责押运粮草,而无法参与正面作战。后来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便是希望尽可能解决粮草的运输问题。
而在边境之地屯田,不仅能有效释放运粮过程中的大多数人力资源,还能将此地打造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战争壁垒。试想一下,一个完全能自给自足的军事基本,不但能起到很好的防御功效,更能不拖累本国的资源,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么来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眼光的确极为高明,他们也不愧是三国后期唯二的两位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