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历史上的皇帝往往在自己取得权力后,会开始杀掉那些帮助他成功的功臣。秦始皇做过这件事,刘邦也做过,朱元璋更是极端,几乎把手下的功臣都杀光了。其实归根结底,这背后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功高盖主四个字。当一个臣子拥有太大的权力时,皇帝就会感到不安。朱元璋就是这种情况。当他当上皇帝后,变得越来越多疑,任何一个手下看上去都有可能背叛他,所以他晚年时经常动手对付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有一个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小故事,广为流传。传说朱元璋做了些亏心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虽然杀了这么多功臣,别人可能能够保密,但有一个人绝对无法隐瞒——那个人就是刘伯温。刘伯温有着天下三分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誉,才智出众,能看透一切。他的眼光如此独到,怎么可能看不出来朱元璋的真实意图呢?想到这儿,朱元璋越发焦虑,生怕刘伯温最终揭露他的罪行,便打算除掉他。那时刘伯温已经被赐还乡了,于是朱元璋派人去召他。 使者到了刘伯温家,发现门口挂着白幡,进出的人身着白布,头戴白包,屋内也时不时传来哀乐声,家人都面色悲戚。使者问后得知,刘伯温早在前一天就已经去世。使者只好无奈地回去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听后松了一口气,心中觉得最大的威胁已经消失,终于放心了。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有一天,朱元璋在巡查各地时,经过一个荒废的破庙。他突然想起自己曾当过和尚,便走了进去。庙里非常破旧,只有乌鸦在叫,地上杂草丛生,正殿也残破不堪。朱元璋走进殿内,四下打量,忽然看到一面墙上写着字,旁边还画了一幅图。画中是一个背着大布袋的和尚,画旁有一首诗,诗写道: 大千世界正茫茫, 何必收拾一袋藏? 古来多少英雄辈, 得道多助失道亡!朱元璋仔细观察那幅画,发现画中的和尚有些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再看那首诗,他突然觉得字迹非常熟悉,像是自己曾认识的人写的,诗中的意思更让他心中一紧。朱元璋站在那里,脸色变得复杂,久久不能平静。最后,他长叹一声,命人把那幅画连同字迹铲掉,带回京城。 那么,墙上写字的到底是谁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写这首诗的人就是刘伯温。他并没有死,而是通过假死逃脱了朱元璋的追杀,后来住进了这座破庙,因一时感慨写下了这首诗。不巧的是,这幅画和诗被朱元璋看见了。 朱元璋看了这首诗后,心情变得非常沉重,他回京后一直心情不宁,感觉自己做了不义之事,再也没有杀过功臣。最后,刘伯温也在此后选择了隐居山林。虽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但这首诗也因此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