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故事总是让人琢磨不透。
他手握清朝最强的军队,镇压了太平天国,权势滔天,理论上完全有能力改朝换代。
然而,他却选择了收手,甚至在朝廷的打压下默默退场。
这个曾经让清王朝续命五十年的男人,为什么不反清自立?是忠心耿耿,还是另有隐情?
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彻底覆灭。
南京城中的惨烈场景,连一向冷静的曾国藩都不忍直视。
弟弟曾国荃带领的湘军,在城中大肆劫掠,黄金、白银、珍宝被成车成车地运回湖南。
湘军士兵们兴奋地庆祝,仿佛他们才是这场战争的真正赢家。
这时候,曾国藩站在城墙上,看着满目疮痍的南京,心中五味杂陈。
胜利来得太容易,但危险也在悄然逼近。
京城的气氛越来越诡异。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表面上对曾国藩大加赞赏,实际上却对他充满警惕。
曾国藩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他甚至找来幕僚赵烈文,聊了聊清朝的未来。
赵烈文的话意味深长:“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意思是清朝的统一局面维持太久,迟早要走向分裂。
但曾国藩真的敢做那个推翻清朝的人吗?
首先,他的年纪摆在那里。1864年,他已经56岁,身体状况并不好。
历史上,凡是想要造反成功的人,都是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狠角色,比如朱元璋、刘邦。
而曾国藩呢?他不是那种可以率领大军冲锋陷阵的武将,更像是一个儒将,擅长治军,但不擅长发动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他的军队是靠个人威望维系的,而不是一个真正能独立支撑政权的体系。
其次,湘军本质上是一支雇佣军,缺乏真正的忠诚度。
这支军队之所以能打,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剿灭太平天国,并且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
一旦太平天国灭亡,湘军的士气就开始涣散。
他们抢完南京的财物,纷纷回乡置地,谁还愿意继续打仗?曾国藩如果想自立为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军队的忠诚问题。
但现实是,他根本无法做到。
再说政治环境。
慈禧太后虽然年轻,但政治手腕极其高超。
她深知曾国藩的威胁,因此在湘军和淮军之间制造矛盾,让李鸿章成为新的军事领袖,以此制衡曾国藩。
李鸿章聪明,知道自己的位置,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曾国藩呢?他如果真的敢举兵北上,恐怕不仅要面对满清的反扑,还要面对淮军、左宗棠等人的联合绞杀。
经济上,曾国藩也没有足够的资本。
太平天国战争让江南的经济几近崩溃,南京虽然富庶,但被湘军劫掠一空后,已经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曾国藩的根据地在湖南,但湖南并不算真正的经济中心,无法支撑一个新政权的财政需求。
而清政府虽然腐朽,但它有一个别人无法取代的优势——海关关税。
洋人更愿意和清政府做生意,而不是支持一个不确定的新政权。
曾国藩如果造反,首先就会失去外部的经济支持,最终很可能步太平天国的后尘。
从个人性格来说,曾国藩是一个谨慎而现实的人。
他熟读历史,知道造反意味着什么。
他的偶像是宋朝的岳飞,而不是明朝的朱元璋。
他更相信“以文治武”,而不是“以武定天下”。
他深知自己的局限性,也知道自己没有真正的政治盟友。
如果贸然起事,不仅可能被清廷剿灭,还可能被自己的部下背叛。
最终,他选择了退让。
他接受了清廷的封赏,逐渐退出权力中心,回到湖南。
他的心里或许有过不甘,但更多的是现实的考量。
他知道,自己不是那个能终结大清的人。
历史的车轮终究会滚滚向前,但推翻清朝的那个人,不会是他。
二十多年后,湖南真的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人物。
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也或许是曾国藩留下的某种伏笔。
有人说,曾国藩是清朝的“守墓人”,他没有推翻清朝,但也没有真正拯救它。
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让历史多走了一段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