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来和大家聊两会,考虑到将来说不准哪位读者能有机会去人民大会堂投票,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两会投票方式的演变历史。让大家先提前做个准备!
1949年—1953年:鼓掌、举手,一致通过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53年,这段时间没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时期的政协会议普遍采用鼓掌和举手的方式来表决选举任免和重大公共决策。
据《叶圣陶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纪实》记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时候,毛泽东对五星红旗图案做了说明后,询问在场委员们是否同意该图案,大家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在这次会议上还决定了定都北京、国歌、人民政府主席和临时宪法,都是靠鼓掌通过的。
1949—1953年,从全国政治协商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到第一届第四次会议,鼓掌都是最重要的表决方式。除了鼓掌,举手也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表决方式。
比如1949年9月30日进行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选举,大会将整个候选名单进行举手表决,全场一致举手通过。执行主席刘少奇特别申明,有反对者可举手,有弃权者也可举手,结果均无人举手,于是宣布全体通过。
虽然这种方式有其高效、简便的特点,却也存在明显问题,特别是保密性不足和容易产生从众效应。任何举手反对或弃权的举动都会显得格外显眼,使得表决过程缺少隐私。
1954年—1989年:无记名投票,出现第一张反对票
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投票选举正式成为了两会做出决策的方式之一。当时的法律规定,全国人大会议选举、通过议案、基层直接选举采用举手、无记名投票方式;间接选举人大代表、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国家机关人员必须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在进行其他表决时,举手逐渐取代了鼓掌。鼓掌表决的方式似乎就要退出人们的视野。
但是从1958年到1978年,人大制度日渐虚弱,鼓掌再次成为两会的主要表决方式,直到1979年才恢复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从此以后,鼓掌再也没有成为两会上重要决策的表决方式。
1990年至今:电子表决器出现,民主更上台阶
电子表决器第一次应用于两会投票是在1990年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表决器上有三个颜色不同的按钮。赞成对应绿色按钮,反对对应红色按钮,弃权对应黄色按钮。想要成为人大代表的小伙伴这里一定要注意,如果是色盲就一定要看清文字。
电子表决器从表决开始到表决结果揭晓,仅需短短几秒钟,计算机只会对赞成、反对、弃权、未按表决器这四个结果进行数字叠加并予以显示,不会留下每个代表的投票结果。电子表决器一出现,在很多地方人大会议上也得到了推广。
这套系统的总设计师林达亮谈到保密性时曾说:“谁也不能从这套系统里查出谁投的是什么票,不仅表决之时查不出,表决之后也查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