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辉)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历史,充满着许多历史之谜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有这些历史之谜得以根本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历史才能成为信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复兴的标志。商周王朝的更迭,就存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隐瞒、被忽视、被篡改。其中周武王在伐纣灭殷前,已经占领了殷商王朝的南方都城大邑商,建立了周王朝。而不是周武王一战而胜殷纣王,灭掉殷商王朝。
《竹书纪年》:武王灭殷,岁在庚寅。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定鼎洛邑,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共二百八十一年。自武王元年己卯至幽王庚午,二百九十二年。西周王朝从武王元年至幽王灭亡,有292年了历史,从武王灭殷起算西周王朝历史只有281年历史。为什么历史记载有11年时间的差距呢?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其中的历史原委是什么?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历史事件与历史原因。
《竹书纪年》:(殷纣王)三十三年,密人降于周师,遂迁于程。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约案: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盖得专征伐,受命自此年始)。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三十五年,周大饥。西伯自程迁于丰。三十六年春正月,诸侯朝于周,遂伐昆夷。西伯使世子发营镐。三十七年,周作辟雍。三十九年,大夫辛甲出奔周。四十年,周作灵台。王使胶鬲求玉于周。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周文王葬毕,毕西于丰三十里)。四十二年(周武王元年),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秋,周师次于鲜原。
从《竹书纪年》记载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殷纣王33年周文王获得“专征伐权”;纣王36年西伯使世子发营镐到纣王52年周始伐殷,期间有一个16年时期。这个16年时期,对于偏居西域的周武王灭亡殷商王朝极其重要,奠定了武王灭殷的军事基础。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记载于《论语·泰伯》,东汉经学家包咸在《论语章句》中注释:“殷纣淫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曹操《短歌行》:“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逸周书序》:“昔在文王,商纣并立”。从以上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周文王时期,周文王已经占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殷纣王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天下,实现了文王与商纣并立的局面。偏居西域关中的周氏族是如何实现占有三分之二天下的?这是一段被隐藏的历史秘闻,需要我们彻底把它解开。
殷商王朝时期,因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以及交通条件限制,为了统治管理幅员辽阔的南北地区,殷商王朝设立了南方商都与北方殷都,地名简称为“商”和“殷”。所以,后世对这一历史时期有的称之为“商王朝”,有的称之为“殷王朝”,有的合称为“殷商王朝”。商都与殷都分别管理着黄河南北两个地区,殷纣王居住在北方殷都。殷都位于今天的殷墟遗址,商都位于今天的安徽四方湖古城遗址,称之为“大邑商”。商都四方湖古城位于淮河中游的东夷之地,甲骨文记载了殷纣王四征夷方,其目的地正是远征商都,巡视或征伐南方的东南夷族。
《左传.昭公四年》: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左传·昭公十一年》评价:纣克东夷而殒其身。殷纣曾经四征东夷或巡视或征伐,而形成了与东夷邦国的对立或背叛。“三十三年,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想必殷纣王赋予文王的“专征伐”权,必是对南方商都地区所在东夷族群的“专征伐”,而不会是对周族起家的西部关中地区族群。周文王之所以被殷纣王囚禁,是因为周文王已经统一了西部族群,形成了三分之一天下的强有力西部军事力量。为了平定东夷的叛乱,借刀杀人削弱周文王的军事力量,殷纣王才一箭双雕授予周武王的“专征伐”东夷之权。
此时,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殷纣王所统治的殷都黄河以北占据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为东夷占据的以商都为中心的东夷地区、三分之一为周文王所占据的西部地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获得“专征伐”的周文王和南方商都“大邑商”的东夷族群有着共同的敌人殷纣王,自然两者没有相互征伐而是进行了合作联合,两者成为了盟友,占据了商都大邑商组成了联合战线。
《竹书纪年》: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尉缭子·武议》: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我们知道《尚书·武成》篇对武王伐纣时的战争景况记载为“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很显然“兵不血刃”与“血流漂杵”为两种截然相反的两者战争状况,两者情境不可能发生在同一战争中。两段历史记载既然是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反映,它必定是记录的两场战争情况,而不会是同一场战争。殷商王朝有南北两处都城,武王伐纣记录了血流漂杵的战争经过,那么“兵不血刃”就记录的是武王克商的经过,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征伐。周武王的克商伐纣历史,实际记录了周武王和平占领南方商都大邑商与武王伐纣血流漂杵的你死我活战争对决的两段历史。
周武王的“克商伐纣”实际记录了两段历史、两场战争,期间相差了16年的时间,才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昔在文王,商纣并立”的历史记录。周武王的克商与灭殷,才真正完成了西周代商的历史经过。
何尊青铜器铭文,记录了周康王所知道武王克商的具体经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旗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周武王在殷纣36年时即与淮夷东夷联合,兵不血刃占领大邑商,并在此向上天立誓“我要把大旗树立在这里,让新国都能够爱护到每个人民”。这就是《竹书纪年》记载的“三十六年春正月,诸侯朝于周,西伯使世子发营镐”。后世史学界都认为,西周初年的镐京位于沣水之东,与周文王迁居的丰城隔河相对是不对的。周文王在三十五年刚刚从程迁居到丰仅仅一年后,周文王不可能再迁居沣河对岸“西伯使世子发营镐”。真实的历史是,周文王在获得“专征伐”权后,令周武王征伐东夷,联合淮夷兵不血刃占领南方商都大邑商,并将大邑商经营为新兴周王朝的都城“镐”。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就此形成,殷纣王也因此丢失了东夷地区的三分之一天下。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武王将殷商旧都大邑商经营为“镐京”,团结东南夷族群,重建礼乐制度,“昔在文王,商纣并立”“以服事殷”苦心经营一十六年,终于在纣王五十二年北伐殷纣,彻底取代了殷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既有天下,遂都于镐”《竹书纪年》。作为文王、商纣并立一十六年的周都城镐京,在《尚书•周书》里只字未提,一次也未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镐京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王朝后,镐京的名称正式定名为东都“成周”,周族兴盛的周原定名为“宗周”,周文王迁居的“丰”成为宗周至成周之间的重要城邑。 邮箱:admin@k48748.ousaite.com
在西周历史的研究中,有两处重要的历史地理被错误地认知,导致整个中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模糊:一个是东都“成周”位于洛邑瀍河之东,一个是“镐京”位于丰邑沣水之东。这两个错误的历史观念,不仅至今没有得到考古实证,而且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历史发展情况来说,都是完全不成立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人口状况,不可能也没必要在一地建两座城池;从西周历史的发展来说,更是不能将西周的两座都城级别城池建设在殷商王朝旧地之外,否则刚刚征服的辽阔殷商王朝旧地如何有效地统治与管理?新兴的西周王朝不可能仅仅守护在周文王时期奠定的地域上,而放弃殷商王朝曾经占据的广大富庶地域。
不得不说,后世记载的中国历史和春秋战国后研究得出的中国历史,有许多谬误或错误解读,比如“镐京”“宗周”“成周”“洛邑”。要还原这段历史,我们现在只能依据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来重新认知西周时期的历史才最可靠,文献典籍只可作为第二依据与证据。西周初年周公时期的青铜器《令方彝》铭文,为我们记录了真实的西周历史地理:“隹八月,辰在甲申,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丁亥,命夨告于周公宫,公命告同卿事寮。隹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周公之子明保接替周公的公爵身份,从宗周到成周履行官员任命与举行四方祭祀大典,整个旅途行程用时六十天。从铭文中可以明确地知道,西周王朝的王公贵族为了有效管理殷商旧地,不辞劳苦从周原遗址的宗周到达成周这个殷商旧都大邑商、武王前期都城镐京,长途跋涉六十天到达今天的安徽四方湖古城成周城。
综上所述,在武王灭纣之前,周文王与周武王在至少殷纣三十六年已经占据了殷商王朝的南方都城大邑商,周武王在此建立了镐京与东夷淮夷族群联合,统治管理殷商王朝的东南地区,名义上还是代殷纣服侍殷商王朝。十六年后的殷纣五十二年,周武王联合东南方八百诸侯北伐殷纣血流漂杵才彻底结束了殷商王朝统治,建立西周王朝。周武王先称大邑商为镐京,后改镐京为东都成周,统治殷商王朝广大的东南富裕地区。成周成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中国,成为天子与诸侯汇聚祭祀天地、祭祀四方的中心。镐京与成周,就是位于今天的淮河中游夏水北淝河四方湖之畔的四方湖古城。